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汪彤
春风把绵绵爱意洒向麦禾,麦子更懂得珍惜大地恩情。
3月25日,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孙岗村一片示范田,麦苗密集齐整,拔节生长,涌动着不寻常的力量。
这片田肩负使命不凡——亩产要突破一吨半!
去年,襄阳市示范种植麦—玉“吨半粮”模式500亩,经实收测产,全年合计1516.95公斤/亩,成功实现“吨半粮”产量目标,今年将扩大到1000亩。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追求稳产高产,是粮食安全永恒的主题。从亩产几百斤到1000斤、2000斤,再到破3000斤,每一步都是湖北农业的重大成就。今年,“吨粮田”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面对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和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的突出矛盾,如何立足省情农情,挖掘现有耕地潜力、提高粮食单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或许,湖北首块“吨半粮”示范田能给出答案。
两大主粮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端牢“饭碗”责重如山。
统计年鉴表明,1997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526.9亿斤,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最高纪录。随后16年里,全省粮食总产一直处于500亿斤以下。直到2013年,湖北重回500亿斤大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十年,省委省政府坚守“国之大者”,共同扛稳扛实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稳稳站上粮食总产500亿斤以上台阶,年均总产551.98亿斤。2022年,湖北以占全国3.7%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0%的粮食。每年净调出稻谷百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较大贡献。
即使丰稔连连,也要未雨绸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粮食安全观:“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了”。
看国际,俄乌冲突以来,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比以往更为严峻。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乌克兰冬小麦种植面积同比下降40%;国际化肥价格依然处于高位,国际粮价涨幅很高,一些粮食出口国相继取消出口。
看国内,中国人多地少,一直在有限的耕地上超载生产粮食,耕地开垦到了极限。全国粮食产能连续8年没有出现新的千亿斤抬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粮食供需将处于紧平衡状态。
粮食产能提升,迫在眉睫。今年,我国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粮食增产最核心的两大要素:一个是播种面积,一个是单产。
我省耕地相对不足,“五分林地三分田,一分城乡一分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全省耕地为7152.88万亩,相较“二调”时减少831万亩。
单产上,我省三大主粮作物,除水稻单产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小麦、玉米单产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全国小麦、玉米平均亩产390.4公斤、429.1公斤,我省这两大作物均不到300公斤。业内人士表示,除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等“先天不足”外,优良品种筛选、技术集成应用等“后天因素”仍需加劲。
短板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全省常年种植小麦约1600万亩、玉米约1200万亩,在耕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主攻粮食单产成为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
“吨半粮”告捷孕育希望
春光明媚,麦田葱绿,孙岗村4组村民程兴胜察看麦苗长势,笑容从脸上漾开。种了大半辈子田,他没想到一亩地产出了3000斤粮!
去年,襄阳市创建麦—玉“吨半粮”示范片,根据地质气候条件,一年种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
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从选种开始,市区农业部门和本地种企煞费苦心。“我们希望能找到没有短板的‘全能选手’。”襄阳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齐森林介绍,襄阳春季多雨,小麦赤霉病防治难度大、成本高,但是抗病品种往往产量达不到最优,高产品种抗风险能力弱。2018年,当地农民满怀期望的高产麦种,面对赤霉病重发,毫无招架之力。
最终,进入视野的是本地品种“扶麦368”。该品种由湖北扶轮农业科技公司选育,据公司区试站站长王华生介绍,“扶麦368”能抗倒伏,产量优势明显,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优良。2020年“小试牛刀”,实测651.2公斤/亩;2021年扩大至110亩,平均亩产617公斤。
小麦怕“生病”,玉米怕热害。
示范片的玉米品种“黄金粮MY73”,是从全国前50强玉米种业中千里挑一的品种。据湖北田管家农业公司总经理李治安介绍,该品种扎根深,耐旱、耐高温。引入襄阳后,2021年创下全省春播玉米单产新纪录,达863.75公斤/亩;次年又刷新夏播玉米单产纪录,达833公斤/亩。
“种子选手”就位,“最佳套餐”端上。
小麦组,市区两级农技推广中心联合扶轮公司,集成精准播种、种肥同播、肥水综合调控等一系列高效栽培技术。
“如小孩生长,每个阶段的身高体重要达标。”王华生称,弱苗要“促弱”,旺苗要“控旺”,见花要打药,技术要轻简,仅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就准备了5套防灾生产措施。
玉米组,原襄阳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李有明介绍,通过适当增加密度以提高产量。“黄金粮MY73”耐密植性好,播种密度达5000株,相较于农户的稀植,每亩高出1000株。其次,根据土壤营养分析,他们量身定制了高氮低磷钾复合肥,抢抓喇叭口期,追肥壮秆攻穗。
收获也是一门学问。试验表明,只要光合作用仍在发生,晚收一天,玉米的千粒重就增加3克。“完熟期收获,亩产可提高100公斤。”襄阳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赵耀说。
春华秋实,汗水与智慧换来了丰收。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分别以691.2公斤、825.75公斤双双夺得“单产冠军”,周年合计1516.95公斤,“吨半粮”首战告捷。
小田丰产在手,大田丰收在望
早在“吨半粮”前,我省“吨粮田”创建卓有成效。1992年宜城成为全省首个“吨粮县”,1998年襄阳成为全国第二个“吨粮市”。
近年来,“吨粮”提速。2021年,我省农业生产主推“中稻-小麦”、水稻“一种两收”、双季稻等九大“吨粮”模式。
据农业农村厅统计,2022年,全省累计推广“吨粮”模式1382万亩,荆州、黄冈的再生稻、双季稻,两季亩产均突破1000公斤,钟祥、天门的“麦玉豆”以及恩施的“薯玉豆”,周年亩产达1100公斤以上。
“‘吨粮’是个系统工程。”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长惜说,“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不仅仅依靠自身天赋和体能发挥,还少不了教练团队的训练方法、营养搭配、技术装备等。‘吨粮’‘吨半粮’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今年,“吨粮田”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肖长惜坦言,示范田实现突破仅仅是个开始,要让示范田内的精耕细作渗透到每个种植主体,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良种、良机、良制、良策等,外加优化、推广、培训,一个都不能少。
选良种。在大田,农户管理水平和投入有限,产量贡献率的八成依靠品种。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之余,主产区需提升良种入市下田覆盖率。
改良田。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建设同步谋划,今年新建350万亩,建成后亩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100公斤。
施良法。在一块粮田里,集成秸秆还田培地力、合理密植增产量、适时播种抓壮苗、平衡施肥供营养、绿色防控防早衰、及时灌排促丰收、成熟收获保高产等高效栽培技术。襄州区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郭光理说:“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要兼顾效益、安全与轻简。”
春光眼前,希望无限。小田丰产在手,大田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