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雷巍巍
3月25日,宜都陆城宝塔湾,东阳光低碳高端电池铝箔及相关材料项目,主体厂房建设完工,投产后将打破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国外技术垄断。
26日,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山东海科新源电解液溶剂及添加剂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填补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链关键一环。
28日,宜昌电子信息产业园、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宜昌)中心二期等50个项目集中签约,全面拥抱以核心物联网芯片、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摄像机、城市级数据平台为主体的“芯池神网”产业群……
峡江春早,只争朝夕。
当前,宜昌市正全力推进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建设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推动宜荆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等四大战略,动能转换不断提速,绿色发展蹄疾步稳。
前两个月,宜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6%,均居全省前列。在库亿元以上项目1126个,新入库亿元以上项目45个,全省第一。
一季度,宜昌集中开工重大项目243个,总投资达1761.2亿元。
在转型中做强优势:
新能源赛道崛起“宜昌集群”
宜昌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已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5%、全省的50%以上。
加快建设精细磷化中心,欣旺达东风、山东海科、楚能新能源等行业巨头重仓宜昌,宁德时代邦普项目投产,一条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闭环产业链加速形成。
4月2日,位于夷陵区的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气势磅礴的车间厂房,已拔地而起。
“今年6月30日,楚能一期1号动力电池车间将正式投产。届时,40GWh动力电池将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夷陵区经信商务局党组书记杨金华介绍,以楚能项目为契机,夷陵正快速切入从矿产资源、关键材料、电池、终端到回收的全产业链,推动整链崛起,未来还将积极引进新能源整车、零部件制造及配套,打造宜昌智能装备制造集聚中心。
眼下,宜都东阳光规划建设年产20万吨的低碳高端电池铝箔及材料项目,正朝着打造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低碳高端电池铝箔生产基地目标进发。
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电池铝箔是构成动力电池电芯的关键材料,用于正极集流体和铝塑膜。铝塑膜是软包装锂电池电芯封装的关键材料,高端市场长期被日韩企业所垄断。随着动力电池专用高端电池铝箔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未来,该产品国内市场需求量将突破40万吨/年。
走进当阳市坝陵化工园,湖北冠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碳纳米管,如同“种蘑菇”一样,在催化剂里“长”出来。该企业负责人说,碳纳米管是一种导电材料,性能好、耐高温、抗爆性高,可替代炭黑运用在锂电池领域。
到2025年,宜昌磷酸铁锂电池产能预计将达到200GWh(亿瓦时),占全国市场需求的四分之一以上。配套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产能将达到90万吨,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
预计两年后,全国每4块磷酸铁锂电池,就有1块“宜昌造”。
“第一动力”激活“芯池神网”
在创新中转换动能:
兴“芯池神网”之业,建“心驰神往”之城。3月29日,宜昌举行科技创新大会,全力打造区域科创中心,以“创新第一动力”,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截至目前,宜昌高新技术企业主体总量达1141家,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生物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宜昌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高新技术企业以大约1%的企业法人数量,贡献了全市近42%的工业总产值、51%的专利授权量和81%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成为支撑宜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生力军”。在湖北三峡实验室,实施重点科研项目达145项。
算力是计算机设备或计算/数据中心处理信息的能力,单位为P。1P相当于每秒运算一千万亿次,100P算力相当于50万台高性能计算机。
3月中旬,华中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中心项目在位于点军区的宜昌电子信息产业园投入运营。金辉大数据公司投资建设的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宜昌)中心、高通量算力中心即将投产。这里,将以500P算力,在数字世界托起“芯池神网”。
据了解,宜昌正全力争取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算力网络枢纽节点落户,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三峡集团总投资300亿元、10万个机柜规模的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三峡东岳庙数据中心获国家最高标准数据中心等级认证。
抢先布局“电化长江”,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船长江三峡1号,去年在宜昌首航。安琪酵母成功对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成为我省首个将工业标识解析技术与“星火·链网”区块链技术相融合的项目,实现“一码多识,走遍天下”。
宜昌增幅最大的产业生物医药,全年新获得药品注册批件12个,新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5个,累计数量全省第一。
一面红旗逼出紧迫感:
“赛马制”激发万马奔腾
看一个地方的发展,项目质量是重要风向标。
欣旺达“530”厂房交付、楚能新能源一期“630”投产、邦普宜化“930”试产……在宜昌,这既是项目建设的作战图,更是项目决胜的军令状。
“6421”是一个令宜昌县市区负责人“如坐针毡”的数字。它代表着:项目签约后6个月内开工,开工后4个月内统计入库,入统后2年内建成竣工,竣工后1年内培育进规、进限、进高。
“签约只是第一步,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任何一环跟不上,都有可能丢掉流动红旗,登上表态发言席。”一位县市区负责人称,即使拿到了红旗,也压力巨大,不知道下次还守不守得住。
“这种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感,也是宜昌参与城市竞争的危机感。”宜昌市多名党员干部表示,城市的发展一刻也不能停、一天也误不起,只有始终保持激情和拼劲,才能在“比学赶超”中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走得更远。
一季度,宜昌提出力争新竣工项目100个,推动14个百亿级项目尽快签约落地,确保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20个。
10亿元项目全部被纳入“挂图作战”督办推进系统,对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实行“指挥部+主动认领”服务机制。实施工业经济“赛马制”,对227个工业增长点实行清单式管理、跟踪式推进。
倒逼机制推动宜昌速度不断刷新。海科、楚能、邦普等百亿元项目,从开工到一期投产均用时不到1年;楚能项目33天完成一期场平、49天完成省级重点项目土地林地等全要素审批;邦普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5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