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富春 龚雪 通讯员 饶正茂 张丕兴
春风吹拂,茶树吐绿,春茶采摘正当时。
黄石茶叶种植面积7.7万亩,其中白茶4.77万亩,成为鄂东南最大的白茶生产基地。
黄石白茶填补我省白茶品类空缺,与恩施、宜昌等地的绿茶、红茶一起,丰富了“湖北茶”品种。但与浙江安吉白茶相比,黄石白茶仍面临贴牌供销、知名度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清明节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踏访黄石茶园,了解白茶产业现状。
鄂东南最大的白茶基地
“开园啰!”3月23日,一声欢快的吆喝,黄石新港园区金海女儿山连片万亩茶园,数百名茶农采摘明前茶。
女儿山云雾缭绕,梯田茶海,满目苍翠。2008年,村民费新良从浙江引进安吉白茶种植成功,村民纷纷参与。
费新良说,现有40多家白茶合作社,种植面积均在400亩以上。目前全区白茶面积1.7万亩,成为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白茶种植基地,年产茶叶20余万斤、产值近亿元。“正值采摘季,茶园用工日均达3000人次,采摘工100元至120元/天,技术工320元至350元/天,人工成本占白茶生产成本比例达50%,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从女儿山起步,黄石白茶基地遍及大冶、阳新等地。其中大冶殷祖镇,种植白茶1.2万亩,注册了“殷祖白茶”公共品牌。该镇副镇长刘驹介绍,镇政府创新茶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吸纳20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股东,成立殷祖镇村共建农发有限公司,“围绕国省干道沿线荒山,今年全镇新增白茶种植面积不少于600亩。规划开发陈寨林场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200亩,对太婆尖800亩高山茶园提档升级,茶叶基地‘连点、串线、成片’,打造‘山上茶园山下田’的茶旅景观带。”
茶产业是我省农业十大产业链之一。黄石市发改局农村经济科科长张吉军介绍,经过10多年培育,黄石白茶种植渐成规模,将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金海女儿山白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仅10%留在黄石销售
安吉白茶,因芽尖叶白得名,是浙江安吉培育的一个绿茶品种,已有20多年历史。因氨基酸含量高,近年来安吉白茶走俏市场。可是,浙江安吉种植基地已饱和,当地茶农将目光投向外省,寻找新的种植基地。
浙江安吉茶农高建星在家乡有白茶200亩,2017年带着2名技术人员来到阳新县三溪镇田西村,流转3000亩荒山,经过5年拓荒,茶园面积达1600亩,其中白茶500亩,还有黄金芽、奶白茶等品种。
“白茶3年后才能采摘,七八年后进入丰产期。”高建星说,黄石白茶基地因树龄等原因,亩产11至13斤干茶,亩产量只有安吉的三分之一。但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白茶树生长,品质好,产量会逐年提升。黄石春季平均温度比安吉高2摄氏度,白茶比安吉早一周上市,在一日一价的茶叶市场,时间差就是利润空间。
高建星坦言,黄石基地的茶叶全部运往安吉白茶交易市场销售,批发价约400元至500元/斤,经当地茶企包装后,以“安吉白茶”品牌销售,零售价在1500元至2000元/斤。
像高建星这样的浙江茶农,在大冶、阳新还有数十位,他们流转荒山,带动农户种茶,黄石近年来茶叶种植面积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数据显示,2022年黄石白茶产量近1000吨,产值近6亿元,以茶青或毛茶的方式,30%供给外地茶商,60%发往安吉白茶交易市场,仅10%留在黄石销售。
品牌和人才仍是产业短板
张吉军介绍,“黄石白茶产业兼具社会、生态、经济、文化功能,特别是在拓荒垦绿,带动村民务工增收方面作用明显。黄石市将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五大重点产业链之一,做大做优做强茶产业链仍任重道远。”
阳新县今春为茶农免费发放1.5万株茶苗。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在种植端通过免费培训解决了技术难题,可仍面临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炒制等技术问题。
高建星说,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都会影响茶叶口感。近3年,技术员手把手教,村民在种植、采摘环节已达标,可在加工炒制环节仍有问题。刘驹说,每年采收季都要从浙江、安徽高薪聘请炒茶师傅,月工资三四万元。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高士伟认为,黄石白茶产业需要补齐交易、加工、包装、营销等产业链,还要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在浙江,常常看到年轻的炒茶师、茶艺师,都是高职院校茶叶专业毕业生。湖北中高职学校应增设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人才,从源头缓解茶叶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