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6日

广水“报痴”收藏报纸7000多种、10万余份——

“《湖北日报》像磁铁,深深吸引着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小萍 刘钰杨 通讯员 刘冬 程淇


3月28日,宋晏儒的“集报屋”,视线所及,全是报纸。

柜子上,《湖北日报》等各类报纸垒放得比人还高。阁楼上,成捆成捆的报纸塞满角落。书桌上、抽屉里、档案袋内,处处是剪贴成册的报纸。

宋晏儒是广水市原卫生局退休干部。这个最高“学历”只有小学的老人,用了近一辈子时间收藏了7000多种、10余万份报纸,涵盖清代、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

“生命不息,集报不止。报纸是我的精神财富,我集报,我快乐。”老人金句频出。

一张张报纸打开新的世界

1960年7月3日的《人民日报》是宋晏儒收集的第一份报纸。

当时,读小学三年级的宋晏儒,在老师办公室看到报纸上刊发的插秧机新闻,惊奇不已。

“那时在农村插秧,头顶烈日、脚踩泥水、长时间弯腰,非常辛苦。”宋晏儒说,他向老师要了这份报纸回村,兴奋地从村头跑到村尾,大声吆喝,“快看,别人用上了插秧机,以后咱们再也不用自己插秧了!”

从此,宋晏儒在给老师办公室打扫卫生时,常借机翻阅《湖北日报》等报纸。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虽然有很多字不认识,宋晏儒觉得大开眼界。

那时,一份报纸4分钱,征订一个月报纸要一块多。宋晏儒找到老师,表明想订报,老师却说:“你家连几块钱的学杂费都交不起,哪儿有钱订报呀?”

“我可以捡蝉壳、挖蜈蚣卖钱!”宋晏儒回答。

老师和宋晏儒家人商量后,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想拥有报纸的梦想自此埋进宋晏儒心底。

发表43个字,激发写稿热情

1964年,宋晏儒参军,梦想成真。

连队征订了《人民日报》《天津日报》《工程兵报》《战友报》,宋晏儒白天参加训练、国防施工,晚上看报纸、学文章,都顾不上睡觉。

1986年,宋晏儒转业,带回在部队收集的10麻袋报纸,足足有500多斤。

报纸读得多了,看到别人的稿子被发表,宋晏儒心痒痒的,也尝试着写稿、投稿。

1971年,宋晏儒向《工程兵报》投了一篇约800字的稿件,最终连标点在内用了43个字。“还是很激动,这43个字激发了我的写稿热情。”宋晏儒说,生活中碰到好人好事,有感而发,他总爱写一写。

“报纸像块磁铁,紧紧地吸引着我,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尤其让我向往。”宋宴儒说,2002年,他回顾自己多年的集报历程,撰写了《我的报纸情节》,在《湖北日报》刊登。“很激动,当天的报纸我现在还收藏在册。”宋宴儒说。

除夕夜,看到环卫工人仍然坚守岗位,奋战在大街小巷,他有感而发,撰写了《环卫工人的除夕之夜》。文章发表后,环卫所干部职工受到极大鼓舞,打听到宋晏儒家后,上门拜年。

360元买回一份《申报》

因为太爱报,宋晏儒也做过“不光彩”的事。

他转业回到广水市卫生局后,看到《湖北日报》等报纸上刊登的有趣、重要的内容,他常拿剪刀剪下来,分类粘贴到剪贴本上。

时间一长,有同事就编了个顺口溜戏谑他:“老宋报纸看不得,看了报纸一个缺。”

宋晏儒“闻过则改”,他开始抄报,坚持两年,抄了几大本。但抄报要花时间,他后来改变方法,每到年底,就找到局领导和办公室工作人员,把废报纸全部要回家,集中剪贴。

1998年,宋晏儒退休后,开始订报、买报,每年征订费上千元。他还托亲戚朋友从国外带报纸回来,家里收集了泰国、越南、阿联酋等国家的报纸。儿子在南京工作,知道父亲喜欢集报,每次回来都给他带几百斤报纸。

“集报是一种信仰和享受。”宋晏儒说,集报群体很大,通过报友拉报友,他加入了全国各地50多个报纸收集群,交流集报心得,互相寄送报纸。他收藏最贵的一份报纸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申报》,花360元从报友手中所购。

“前几天还在群里买了10份《雷锋报》。”宋晏儒说,广水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上,他用33个展板,展示了自己收藏的雷锋简报,吸引大波市民参观。

“报纸是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我对报纸情有独钟。”宋晏儒自豪地说,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只上过小学,“我用报纸将两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大学生,他们在墨香中成长,在铅字里汲取知识。”

--> 2023-04-06 广水“报痴”收藏报纸7000多种、10万余份——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19138.html 1 “《湖北日报》像磁铁,深深吸引着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