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一片湖、一座岛、一棵棵水草,铺展成于丹教授和梁子湖生态站团队的科研天地。
常年驻扎在荒凉小岛,给湖泊“把脉问诊”,不断探寻恢复湖泊生态的科学良方……一名践行“做点实事”的科研工作者,一名“淡泊名利、求真务实,风雨相伴、寒暑坚守”的追梦人,一名甘为人梯、提携后学的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和大家一起,推动一门科研事业在艰难挑战中薪火相传、接续前行。
科学研究的漫长发展史,更多的故事是积跬步至千里,这往往需要一代代人投以专注,不断积累突破,甚至不断试错。通过于丹教授和梁子湖生态站团队的故事,我们看到,前人和后人、老师和学生、外在支持和自身努力,结成一支紧密团结的队伍,甘坐冷板凳,护一汪碧湖。
如果给于丹教授和其所在的团队建立一个坐标,始终围绕水、始终为了湖,正是这个坐标划定的明确方向。这支队伍、这个“科研者之家”天南海北逐水寻草,沉潜水下种草治湖,其中遇到的艰难,需要内心坚韧才能克服,其中遇到的障碍,需要勇毅追求才能突破。对一湖清水的热爱,对水草研究的执着,对梁子湖生态的守护,正是这群科研工作者克难关、攀高峰的精神动力所在。
湖泊是流域系统、区域环境健康的“镜子”。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湖泊生态的治理与保护显得尤为迫切,关系到水资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人民对美好环境的期待。“千湖之省”的湖北,湖泊星罗棋布,治水、治湖是生态湖北的一道必答题,也是绿色中国的一份湖北考卷。
梁子湖有个性,也有其他湖泊的共性。以梁子湖治理为中国湖泊治理探寻路径,以湖泊治理为流域综合治理夯实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坚守梁子湖的科研工作者们,所贡献的非一湖一域,所思虑的也非一池一地。他们从一个湖泊“出发”,一次次破解水草治湖的科学密码,不断革新湖泊治理的思路和方法,为许多地方湖泊提供治理方案,体现了科研人胸怀全局的站位和强烈的社会担当。
“种水草,就要扎扎实实的,一点一点地种在水中、种在泥土里。”质朴的话语,说的是水草,也照见精神境界。相对于奔腾的江河,湖泊显得静谧而低调。从“泥腿教授”“孤岛教授”“水草教授”这些称谓,从一棒传过来、一棒递过去的接力跑,从梁子湖生态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各方关注和支持下走到今天的历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不变初心拓展为一群人的一片丹心:扎下根去做事,风雨无悔,其志不改。
在生态站这个科研“摇篮”里,一批批年轻的科研人员成长淬炼,一颗颗严谨治学、科学治水的种子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种下的一棵棵水草,记录并还在见证他们与湖水为伴,斜看碧波荡漾的不懈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