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方亚飞 龙智广
2022年,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986.7亿元,全国排位“由六进五”;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09元,增幅7.9%,增速全国第一;
粮食播种面积7033万亩,总产量548亿斤,实现了大旱之年夺丰收;
……
一组组官方数据,背后是一份苦干实干、顶压前行、难中求成的“三农”答卷。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应对疫情复杂形势、历史罕见旱情、市场行情波动等多重挑战,紧盯“既要又要还要”多重目标,我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稳大盘、保供给、促振兴,“三农”各项工作稳中向好、进中提质。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高质量提升——
第一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越江苏
第一产业产值和增加值是衡量农业生产成效的“温度计”。2022年,我省第一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越农业大省江苏,全国排位“由六进五”,位列山东、四川、河南、广东之后,稳居中部第二。
“这与农业大省的地位基本匹配。”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湖北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占全国3.7%的耕地养活了4.2%的人口。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在荆门市沙洋县,高标准农田“百日会战”正酣。方方正正的田块、平整到田的机耕路、纵横分布的排灌沟渠,让种粮从“靠天吃饭”一脚跨入“旱涝保收”。围绕粮食产能提升,我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并与大中型灌区建设同步谋划,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68万亩,亩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100公斤。
2022年,我省克服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降水最少、高温持续时间最长、受旱范围最广的不利影响,众志成城战高温、搬大水、抗大旱。高峰时段,全省5006座水库放水灌溉,日供水1亿立方米,累计提供抗旱用水59.3亿立方米;398处大中型灌区累计配水10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3761万亩。
智慧温室,光照、通风、温度智能调控,作物拔节生长;自动驾驶,无人机播种、喷药、灌溉,数字化新农具耕出“智慧田”。2022年,我省粮食生产的科技底色愈发亮眼,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5%,北斗智能终端装机量领跑全国,农业科技进步率达65%。
强农惠农的“粮策”持续注入,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多得利。去年省政府拨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50.08亿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5.96亿元、稻谷补贴12.89亿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9.66亿元。“种粮划得来,农业有奔头!”仙桃市种粮大户张远华信心满满。
环环紧扣、季季紧抓、茬茬不松,大旱之年保丰收。去年,全省粮食生产连续十年站稳500亿斤台阶,夏油总产量274.19万吨,创历史新高。农业农村部先后三次通报表扬,湖北展现了粮食大省担当。
高楼养猪、陆地养鱼,设施农业驶入快车道。鄂州市建成全国单体最大的26层养猪场,首批138头“高楼猪”出栏。丹江口发展1048个陆基循环鱼桶,年产名优特产鱼1000万斤,相当于5000亩水塘的产量……去年,我省科学应对猪周期,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政策,全年出栏生猪4286.15万头,增长4.2%。推进绿色渔业发展,全省水产品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大关,连续27年居全国第一位。建设高效菜园,发展特色蔬菜,全年蔬菜产量4438万吨,全国“菜篮子”飘满荆楚味。
乡村发展动能源源释放——
深挖“土特产” 用活改革“法宝”
宜昌柑橘为什么这么甜?
“这里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宜昌柑橘的优异品质……”说起柑橘,宜昌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覃立胜滔滔不绝。
潜江龙虾为什么这么火?
“我们形成集选育繁育、科学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节庆文化于一体的‘虾—稻’全产业链条,综合产值突破600亿元,品牌价值达288.9亿元。”潜江市小龙虾产业中心副主任杨运刚介绍。
既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更要产业融合、百业兴旺。2022年,我省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锻粗延长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全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收1.2万亿元、产值1.33万亿元。
建设大龙头——成立小龙虾产业控股集团、恩施玉露茶业集团,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6家、上市“金种子”企业17家,实现历史性突破。一致魔芋公司今年成功登陆北交所,成为全国“魔芋第一股”。
全域大招商——全省农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881个、签约金额2908.2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投资超亿元的项目646个,孝感首衡、当阳正大、荆州楚闽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推进大融合——培育153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增双低油菜、禽蛋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农业产业强镇、10个“十亿元镇”、8个“亿元村”。
开拓大市场——荆楚“土特产”走进粤港澳大湾区,驶入俄罗斯,香飘海内外。全年农产品出口额达234.16亿元,增长32.9%,位居内陆省份第一位。
振兴路上,改革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去年12月30日,咸宁市咸安区汀泗桥镇程益桥村村民江维获得编号为42000000001的崭新证书,这是自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以来,全国颁发的首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这意味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得以实现,经营权的流动性将进一步释放。
我省“稳”“活”并举,用好改革“法宝”。稳慎推进“三地一房”改革,全省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726.16万亩,流转率38.5%,盘活沉睡资源,利用闲置农房45.29万宗、利用率27%;化解村级债务179.69亿元、组建农垦农场联盟、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激活一池春水,田野生机盎然。
和美乡村梯次有序推进——
“幸福”是村民最自信的名片
春光明媚,枝江市安福寺镇秦家塝村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最纯粹的田园风情不仅带来了绿水青山,还鼓起村民的钱袋子。通过“村社联合、产村共进、农旅融合”模式,秦家塝村打造东方年华田园综合体,发展农家乐,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达30万元,村民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乡村,不再是单一供给农业产品的地方,还承载着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重要功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望山看水忆乡愁”。2022年,我省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全面植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让“幸福”成为农民最自信的名片。
“美”是题中之义。我省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从江汉平原一个个功能俱全的城镇,到鄂西一处处山环水绕的乡村;从一个个初具规模的中心村,到一个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乡村建设行动梯次有序推进。
“和”是必答之卷。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之花浇灌荆楚,全省农村公路“组组通”,安全饮水全覆盖,乡风文明润万家,公共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成。
“富”是振兴之约。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2年,我省积极探索建立联农带农有效机制,1236家省级龙头企业带动43.89万人稳定就业,带动329万户农户发展订单生产,通过二次分红、加价收购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超过600亿元。3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成106个主导产业,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16。
广水市以共同缔造理念,成立市级合作公司1家、镇级合作公司6家、乡村合作公司211家,去年实现营收1.39亿元、盈利26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300余万元,年底为村民现金分红近300万元,分发物资10万余斤。“土地流转得租金、入股公司享股金、让利优惠省本金、就地务工赚薪金、美化环境获奖金,在家门口一年收入近8万元!”驼子村68岁的村民李承杰乐开了花。
奋进赶考路,沃野满目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荆楚儿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奋楫扬帆,书写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湖北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