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抓紧抓好粮食生产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全力提升油料产能
全产业链提高油料供给保障能力,实现多重目标动态平衡。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
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核心种源、耕地质量、关键农机装备、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推动企业、科研机构联合攻关。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加快培育一批高产、抗逆、优质专用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新品种。
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
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拓展北斗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持续开展化肥、化学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突破性发展乡村产业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持续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深入实施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
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共同配送、即时零售和农村电商,打造农村消费新场景新模式。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因地制宜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化、全流程标准化及全环节品质化。
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加强村庄规划建设
坚持县域统筹,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村村通客车成果。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组织领导和体制机制创新建设
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
深入实施强县工程
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对县域单元分类进行功能定位和评价。
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分级分类培训“头雁”领军人才、农业职业经理人和高素质农民。
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
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和5%新增计划指标,用于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
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
严格市县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设高标准农田350万亩。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
加快“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
推动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重点区域排涝能力提升项目。
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灾害性天气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御机制。
完善农业重大灾害快速响应机制。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探索开展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试点。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
稳定完善帮扶政策
在人才、资金、土地、项目等方面持续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倾斜。
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实施“我兴楚乡·创在湖北”返乡创业行动,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推动农业经营增效
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打造城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
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农民合作社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持续深化“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创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压实县级责任,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夯实村级基础。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