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咸宁人民的美好夙愿,也是咸宁市委市政府的奋斗目标。
咸宁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奋力谱写咸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一是规划路线图。《文明城市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年度实施方案》《创文九项重难点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每一个指导性文件,都聚焦重点、主攻弱点、突破难点。
二是创新方法论。以“深、实、严、细、久”的工作标准,落实“五到四从四多”工作方法,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省委要求具体化,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三是画好同心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建立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文工作体系,坚持一人一片、一天一事、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全市党员干部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共绘党群同向、干群同力、全城同频的最美“同心圆”。
春和景明,文明咸宁。
绿峦叠嶂、温泉沸波,咸宁城的生态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热情和善、文明有礼,咸宁人的素质涵养令人赞叹不已。
深耕厚植 建设信仰坚定的文明城市
2022年9月1日上午,咸宁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学第一课”。
“我的榜样有很多,有战斗英雄张桃芳、有航天英雄翟志刚……我的梦想是,将来成为一名特战部队战士,保家卫国!”
当天,601班学生黄一伦向全班同学分享他的榜样和梦想。
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是学校的升旗手。他爷爷是基层公务员,业余时间特别爱看爱国主义题材书籍和影视剧。耳濡目染下,这些兴趣爱好也深深影响着黄一伦。
这所学校从2018年建校以来,就特别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长谭璐说,如果说家庭教育给孩子上了“人生第一课”,那么学校就是“把苗子扶正”的地方,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近年来,咸宁市持续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落实党委(党组)“首个议题”学习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等活动,引导全市人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好学校、社会、家庭三方作用,持续深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实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程。大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参与学校、社区和公共文化设施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我的中国梦”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成风化人 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李海燕是名80后,她的故事,听似情理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2006年,李海燕嫁到咸宁赤壁市新店镇大湖岭村,丈夫邱竹林踏实能干,公婆善良厚道。浓情蜜意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婚后第三个年头,她怀孕了。
可就在她怀孕3个月时,邱竹林突遭车祸致高位截瘫。
“我也犹豫过,想要不要坚持。既然我选择跟着他,他好的时候我没有离开,不好的时候更不能离开他。”李海燕说。
就这样,李海燕坚持生下孩子,坚持15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抚养年幼的儿子,赡养年老体弱的公婆,以弱女子之身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邱竹林说:“感谢我的丈母娘,把这么好的女儿嫁给我。没有她,我活不到现在。”在李海燕的精心照料下,邱竹林如今能生活自理,还准备去找工作。
“她牺牲了自己,却保全了一个家”“她的不离不弃,源于心底的善良”,李海燕的故事感动着无数乡邻和网友。因为她的善良和付出,她和她的家庭先后被评为2022年“咸宁好人”、第三届咸宁市道德模范、第七届“咸宁最美家庭”。
礼赞凡人善举,褒奖身边“最美”。
咸宁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回信精神,大力倡导好人精神,倡导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积极选树宣传先进模范,唐光友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被评为第八届湖北省道德模范;王值军被评为“中国好人”,范晓霞、来碧海、龙运娥被评为“湖北好人”;评选“咸宁好人”55人,评选第三届咸宁市道德模范26人。市四大家负责人会见道德模范,隆重举办颁奖仪式,在市级媒体、公园广场、文化场馆、社区小区开辟宣传专栏,通过报告会、专题片、文学作品、网络短视频等形式,持续加强关爱、帮扶、礼遇宣传,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文明培育 建设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3月9日下午4时许,郭林巷居民区,咸宁市第三小学大门旁的“暖心棚”里,10多位老人正在聊天。他们都是接送小孩上下学的“爷爷”“奶奶”。
在未改造之前,校门口的这条小路旁有40来家商铺,每逢上下学,堵成了“一锅粥”,群众反响强烈。
急民之所急。咸宁市城管委联合教育部门一户一户耐心做工作,将40多个门面回收,拆除。
“暖心棚”等候区建起来了,停车区修好了,道路拓宽了,台阶被平整了,拥堵闹心事儿成为过去。
当天下午5时,在咸宁最热闹的商业区中心花坛,随着下班高峰渐渐来临,绿色车道上来来往往的电动车多了起来,骑手们一车一盔,规范有序。统计显示,在中心城区,上街的电动单车的头盔佩戴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近年来,咸宁市深化文明新风培育,持续深入开展“路口革命”,巩固交通整治成果,让礼让斑马线成为城市街头靓丽风景。大力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推广垃圾分类,开展光盘行动,倡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持续开展健康知识培训、科普讲座、健康进万家等活动,加强疫情防控、疾病预防、应急救护、消防演练向乡村、社区覆盖。推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咸宁品牌。推进诚信建设,深化文明旅游、网络文明。坚持以法治促进文明风尚培育,开展《咸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咸宁市城市管理条例》专题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把文明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明实践 建设充满温度的文明城市
2月25日,星期六。温慧琦照例来到龙泉佳苑社区,为“红领巾课堂”上课。
温慧琦是襄阳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在读,是“红领巾课堂”龙泉佳苑教学点的负责人。温慧琦学的是教育专业,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她选择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两年多来,她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超过120小时。
“读完这个学期我就要毕业离开咸宁了,希望我的志愿服务时长到时能达到150小时。”温慧琦说,未来无论走到哪里,一定会把这份志愿事业带到新的城市。
咸宁市持续抓实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市建成6个中心、70个所、1060个站,实现全覆盖。建强文明实践队伍,全市6个县(市、区)组建“1+8+N”志愿服务队伍,创新形成“专职+兼职+志愿者”三合一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队伍,定期开展骨干培训。完善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工作机制,紧扣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等中心工作,围绕五项重点内容,精准常态开展活动,每月策划开展五大主题活动,共计开展6000余场,覆盖93万人次。最新统计显示,拥有260万常住人口的咸宁市,注册志愿者达49万人,注册志愿者组织3010个,年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100万小时。
为民惠民 建设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
感冒了,步行5分钟,就可得到完善的诊断治疗;
家里排水管堵了,一个电话,物业人员10分钟内上门检修;
老人卧病在床,随时有人守护,悉心照料……
在咸安区温泉街道南昌路社区和谐小区,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然而,在2018年以前,这里空中网线密布,地下泥水横流,垃圾随处可见。
“亲戚朋友来家做客,我都要先在楼栋门口打扫半天。”在此居住30多年的老住户何莉萍说,“讲面子”的她,不想让朋友看到自己住在脏乱差的环境里。
以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群众对文明、和谐、宜居的需求,不仅写进了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更落实到具体行动。
从2018年开始,南昌路社区改造工程迅速推进。
地下“水泥路”硬化了,天上“蜘蛛网”改造了,小区物业进驻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把小区群众给串联起来了。
87岁的吕柏松说:道路硬化、小区绿化、养老服务、红色物业、邻里守望……小区变化翻天覆地,居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乱象止于善治,善治营造和谐,和谐迎来宜居。
近年来,咸宁市着力营造持久稳定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社区文化,引导和帮助市民加快融入社区和城市生活。
在社区文明建设过程中,咸宁市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推进城市更新,增添发展温度,提升民生质感,书写暖心答卷,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
温情脉脉,幸福香城。一个有着文明范、幸福范、和谐范、宜居范的咸宁正款款而来。
撰文:蔡祖峰 卢志广
供图:咸宁日报 咸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