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袁平 李重庆
开栏语
宜昌是万里长江中游的起点,境内水网密布,长江、清江、沮漳河、香溪河、黄柏河、渔洋河等一条条母亲河,滋养了400万峡江儿女。
兔年伊始,我省发布实施《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其中,长江流域、清江流域两个一级流域,三峡库区、黄柏河片区、沮漳河片区、荆南四河片区、清江片区等五个二级流域流经宜昌。
水是湖北最大的资源优势。这一优势如何真正转变为发展优势,在生态账与经济账之间,探索实现“鱼与熊掌兼得”的统筹发展?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行走宜昌多条母亲河,即日起在《宜昌观察》推出专栏报道“母亲河畔话发展”,敬请关注。
3月15日清晨,长江西陵峡明月湾三峡人家码头,汽笛声在两岸回荡,游船靠岸,码头瞬间热闹起来。
宜昌拥有4个5A级景区,其中3个位于夷陵区,三峡人家是其中之一。
坐拥奇幻壮丽的西陵峡,地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之间,“一肩挑两坝、一江携两溪”的稀缺禀赋,让三峡人家在过去25年间,吸引了逾2000万游客。
景区所在的三斗坪镇石牌村,也由穷到富,靠生态旅游过上了好日子。
作为一家完全市场化的民营5A级景区,三峡人家的这碗“生态饭”,何以吃了十余年仍这么香?
不给大自然“留疤”
六公里栈道拒用钢筋混凝土
三峡人家的前身叫石牌风景区,1997年由宜昌盘古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后改名为三峡环坝集团)正式开发。
2000年前后,全国上下兴起旅游开发的热潮,交通、饮食、住宿迅猛发展,许多知名景区,因人工建筑太多、过度开发被挂“黄牌”。
“景区最大的优势是自然禀赋,大拆大建会破坏生态。”三峡环坝集团董事长邢昊决定:保留原生态。
龙津溪是景区下船游览的第一站。小溪从山谷蜿蜒而下流入长江,一湾碧波,清澈见底,河谷边的栈道自然地掩映在摇曳的竹林中。
“关于景区栈道修建,团队曾反复论证。”邢昊说,崖壁没有路,游客要进入,必须修建栈道。这段栈道全程超过6公里,还有16个休息平台,钢筋混凝土成本低,更有持久度,但需要大面积开凿崖壁。如果使用原木,更为环保自然,可成本要增加2倍。加上峡江湿润气候易使木头腐烂,维护成本也不菲。“大家争论多次后,最后还是用了原木,为了不给大自然‘留疤’。”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后,三峡人家用“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自2001年起,三峡人家先后投入数亿元环保资金,每年生态修复投入达总收入的10%。2011年,三峡人家成功创建为5A级景区。
杜绝景区污水入江
斥资千万铺设管网2200米
凭借“两坝一峡”这把“金钥匙”,三峡人家打开旅游市场大门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景区总面积14平方公里,以长江为轴,石、瀑、洞、泉等多种景观元素巧妙分设两岸,从长江北岸乘渡船进入景区是必经之路。
每天,数十艘燃烧柴油的游览船在江上来回,污水排入长江。沿岸农家乐早期没有污水处置的意识,水质污染遭到不少游客吐槽。“游客量猛增,污水处置超过景区当时的承载能力。”三峡环坝集团总裁助理屈家春说。
解决环境污染迫在眉睫。2018年起,景区先后投资1000万元,铺设污水主管网2200米,建设污水井约154座,提升泵站2座。2019年,该江段唯一排污口关闭,当地政府新建三斗坪石牌污水处理厂,可日处理污水800吨,景区及周边所有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接入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
崖壁上,一条直径约30厘米的黑色管道掩藏在栈道下,这是通往污水处理站的主管道,还有更多“毛细血管”连接至农户家里,共同构筑景区污水处理体系。“今年,污水处理厂将再度提档升级,环保标准更高、容量更大。”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夷陵区分局牵头负责人邹高炎说。
江面不时有拾捡垃圾落叶的小船出没,保证游客掉落的垃圾、山上飘下的落叶及时处置。所有游船排污口全部封堵,取而代之的是船尾的污水箱,一天结束后,统一靠岸排入污水管道,而柴油污水,则通过“净小宜”预约专业船只回收。
破解“宝地生贫”
村民自发共护“生态饭碗”
乘船自南津关码头出发,经明月湾灯影峡处,可远远望见沿岸一排飞檐黛瓦的民宿和农家乐。
“这是石牌村3组,虽然早已超出景区范围,但同样进行了环境整治,这方山水带富很多村民。”石牌村党支部书记宋明红说,现在村里31家农家乐,每家年均收入约15万元,围绕整个景区周边几个村则有200多家。
宋明红介绍,过去景区还未开发时,交通不便,游客不多。虽然守着一块宝地,但还是穷。景区开发后,村民开始吃旅游饭,有的提篮小卖、有的在景区务工,有的则开起农家乐。
“改变最大的还是村民的观念”,他感慨,自从吃到旅游的甜头,村民自发整治房前屋后,也不再上山砍树。每周,村里都会组织5人的志愿服务队,在沿江沿山拾捡垃圾。
下午3时,中华酒楼老板陈华平忙着打包店里的生活垃圾,等待收运。忙碌一中午,这是最后的工序。几分钟后,会有专车前来带走垃圾。
一段时间里,沿岸餐饮住宿迅速发展,垃圾呈指数级增长,村民沿江堆积,白色垃圾经常漂浮在岸边。为给游客留下好印象,景区自费购入3台垃圾运输车,主动为周边村民拖运至垃圾处理厂。
运输车司机袁守坪说,下午游客返程后,他除了装运景区所有打包垃圾,还会继续把周边村落逛个遍,直至收满,再送至镇垃圾处理厂。“现在,收垃圾的范围越来越广,已经从景区辐射周边1公里,拓展至15公里,村民们也养成了定时定点清运的习惯。”他说。
和袁守坪一起下山的路上,绿草如茵,樱花烂漫。峡江春暖,绿了山水,红了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