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3日

广聚英才百业兴

——襄阳强力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资智汇襄 共创辉煌”2023襄阳引资聚才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 (李旭晖 江旭东 摄)

人才创新团队项目签约仪式。 (李旭晖 江旭东 摄)

襄阳市在国内30所高校设立招才驿站。 (李旭晖 江旭东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到湖北雪飞化工公司指导技术攻关。 (襄阳市委人才办供图)

2022年7月5日,湖北隆中实验室在襄阳正式挂牌。 (襄阳市科技局供图)

航拍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全景。 (襄阳市科技局供图)

作为鄂西北最大的人才公寓,青隽城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共有26栋4389套住房。 (赖力 摄)

这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凝聚人才引领发展共识的聚会;这是一次奋进新征程,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盛会——

2023年3月21日,在“资智汇襄”活动现场,襄阳市委主要负责人向四海英才发出“建强人才链、激活创新链、托举产业链”的诚意邀请。

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关键靠人才。

2022年以来,襄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服务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加大人才引育留用力度,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形成近悦远来的生动局面。

“这次活动,襄阳市以最大诚意邀请八方英才汇聚襄阳,充分展示了爱才之心、引才之切、用才之诚。”活动参与者纷纷表示,襄阳正在构筑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相信会有更多“千里马”在襄阳施展才华、创新创业、千帆竞发、万马奔腾。

强担当 把襄阳建成人才强省重要支点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勇担使命责任,利用好、发挥好科教大省优势,努力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贡献。”3月16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发出倡议。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有责任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建设人才强省、打造创新高地的新征程中,扛起“襄阳担当”、作出“襄阳贡献”。

引才聚智,襄阳有过辉煌历史。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说,新中国成立后,襄阳市第一次快速发展时期是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央企国企纷纷来到襄阳布局建厂。这些企业带来的,不仅有当时全国先进的机械设备、生产工艺,更重要的是一大批科创人才落户襄阳。正是在他们的助力下,襄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至上世纪90年代,襄阳在全国非省会城市排位中名列前茅。

踏上新征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襄阳、宜昌等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2022年7月,襄阳出台“1+7”人才新政,吹响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嘹亮号角:

集成化抓政策创新。隆中人才计划升级版推出“黄金八条”,大力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襄创新创业,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一事一议”支持。人才来襄创业就业有生活补贴、有安居保障、有成长激励、有服务优待,博士、硕士、本(专)科生分别发放30万元、15.2万元、9.6万元补贴,相关政策优惠力度在中西部同类城市中领先;

项目化抓招才引智。召开全市招才引智工作推进会,制定路线图、明确责任人、列出时间表,组织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制定“引才地图”,市领导带队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延揽人才,47名党委(党组)书记分别领衔一个重点人才项目;

真金白银支持人才。坚持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市级层面在招校引院、人才公寓建设方面总投入200亿元,市本级人才经费逐年增加,2022年预算1.04亿元、兑现优惠政策实际支出1.3亿元,2023年经费预算2.4亿元,同比增长130%;

真心诚意对待人才。襄阳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人才信息一次提交、人才分类网上认定、人才政策自动匹配,“一网通办”各类服务事项,已有600家用人单位、2.4万多名人才注册,对号入座享受优惠政策。人才来襄求职期间免费住人才驿站,入职之后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市区筹集近1万套人才公寓,保障范围扩大至本(专)科生。向高层次人才发放“襄才卡”,持卡人可享受24项优质服务。

襄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芝斌表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更大力度培育战略人才力量,更深层次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特别是要聚焦重大项目平台建设,千方百计引进发展急需的人才,把更多资源、创新要素汇聚起来,为襄阳所用。

高站位、高规格、高礼遇,襄阳市推动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加速聚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精彩画卷正在襄阳大地徐徐展开。

补短板 全方位锻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人才短板,“短”在人才;“卡脖子”,“卡”在人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成为“资智汇襄”的重要内容,将培育战略人才力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汇尔杰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刘嘉麒院士合作建成国内最大的玄武岩纤维生产基地,当下又和徐卫林院士合作,开展亲肤型隔热防火玄武岩纤维复构纱及其舒适性纺织品面料开发。两位院士塑造一条链,襄阳市成功培育出一个新产业;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员文杰作为湖北安耐捷炉衬材料公司“科技副总”,通过优选原料和调控减水剂方法,解决了感应炉用自流浇注料的施工性能不稳定问题,并采用添加剂优化耐火干式料和浇注料性能,每年可为企业新增产值6000万元;

中铁十一局集团汉江重工张光明团队研制的“昆仑号”千吨级高铁箱梁运架一体机入选“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代表了中国高铁建设“超级装备”的最高水平;

湖北共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湖北工业大学教授苏正定,掌握酶法合成甾体药物关键中间体核心技术,在创业板上市……

“更大力度培养战略人才力量,既强调培育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又要求把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涵养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襄阳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襄阳市广泛汇聚人才、持续培养人才、全面团结人才、积极成就人才,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助力襄阳高质量发展。

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布局,以更大力度的支持,更优质的服务,不断激发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对于在服务期内的“科技副总”,襄阳按照1:1比例给予工作保障经费5万元;“科技副总”在服务期内携带核心技术成果在襄阳中小企业成功转化,新产品销售收入2年内达到1亿元以上(含税)的,给予“科技副总”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022年8月以来,襄阳市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共引进紧缺人才482名,其中产业领军人才45名,科技创新人才437名;49名科技人才到襄阳担任“科技副总”,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遴选49个隆中人才计划项目团队,资助4400万元……

“我们深知,唯有通过自主吸引人才、储备人才、使用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具备前沿视角、把握科技趋势、掌握过硬技术、善于创新突破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才能持续保持创新领跑者的位置。”襄阳航空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湖北瑞宇空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瑞盈说,公司将以更大力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更实举措加强人才培养、更深层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在高校、在企业、在实验室、在生产线……襄阳组织首席技术专家、“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各类人才深入企业提供常态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有效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越来越多的人才和事业实现了最优匹配,而随着这些“最强大脑”的纷至沓来,襄阳人才助力产业发展的链式效应凸显,为襄阳产业高质量发展“转”出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聚人气 让创新创造活力竞相奔涌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深入推进科技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营造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良好创新生态!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让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在襄阳竞相奔涌。

强化激励,增强人才获得感。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等自主开展职称评审。人才在襄申报入选国家、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的,分别按照资助金额的2倍、1倍给予资助;在襄申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以及湖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以上的,按照获奖金额的2倍、1倍给予奖励。襄阳自贸区对企业引进的骨干和高管人才发放贡献奖励,让人才名利双收;

久久为功,擦亮“隆中”金字招牌。隆中人才计划实施14年来,近4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来到襄阳,他们和襄阳的产业发展版图有着相当高的匹配度,资助项目更是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各个重点产业链,部分项目填补了襄阳乃至湖北的产业空白,24个项目获国家、省级重大科技立项,80%的资助项目已实现产业化;

创新培育,设立隆中实验室。以张联盟、傅正义等10位院士专家为核心,聚焦先进车用材料领域,重点围绕新材料基础研究、新能源汽车动力技术新材料、汽车及交通运载装备节能新材料、前沿新材料与新功能研究等四个方向开展研发创新,已收集企业技术需求600余项,达成科技合作意向110余项,与襄阳本地企业签署并实施科技攻关项目54项,联合申报各级科技项目25项;

校地合作,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纷纷落户襄阳,2022年襄阳市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就业超过5万人,增幅位居全省市州前列。

“全力支持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发展,产教融合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助力企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高亮表示。

“我们将用好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这一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教融合、资源配置和成果转化方面与襄阳实现共享共建共赢。”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吴超仲说。

从13条先进制造业到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从粤港澳大湾区到长三角、京津冀,从举办专家人才早餐会到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新引进7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同比增长20%;引进高层次人才1600名,同比增长50%;新增就业创业大学生2.86万名,同比增长28%;入选省青年拔尖人才、省科技创新团队数量在市州中仅次于武汉市……

建强“人才链”、激活“创新链”、托举“产业链”,今日之襄阳,人才创造激情和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加速推动了襄阳重大项目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襄阳成就人才,人才成就襄阳。

策划:刘国安

撰文:刘孝峰 李勇 唐杰强 卫星宇

--> 2023-03-23 ——襄阳强力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17046.html 1 广聚英才百业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