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金凌云
3月18日,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以14分钟的篇幅,专题报道《“信义老农”陈廷海:17年守诺如金 偿还近百万欠款》,再次引发全国关注。
今年2月9日,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偿还210户乡亲近百万元菜籽款——“信义老农”陈廷海风雨践诺17年》,并同步配发评论、图片和新闻视频。
“信义老农”陈廷海的感人事迹经湖北日报全媒体重磅推出后,瞬间引爆网络。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新闻周刊、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中央媒体全面跟进,不到48小时全网点击量过亿。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相继刊发评论,为陈廷海点赞,号召向“信义老农”学习。
截至3月19日,央媒对“信义老农”的话题关注热度已持续一个多月。
《24小时》走近“信义老农”:
他活出了“人无信不立”的精神品格
在《24小时》的《遇见你》栏目中,当记者问陈廷海为何还留着当年的一张张欠条时,他说:“人家在困难的时候借钱给我们,我们不能忘恩,将心比心。”
出事前,陈廷海曾是村里有头有面的人物。踏实肯干、颇有经营头脑的他,凭借做粮油经纪,赚了一些钱,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陈廷海都会慷慨相助。
红光村村民杨志琼说:“我们知道他对我们的好,我们要对他好,就是一礼答一礼。”
多年交下的人心和乡情,成了陈廷海顶住压力、重新出发的底气。出事后,210户村民,没有一家上门讨债。
不仅不催债,很多人看到陈廷海家过得艰难,还主动借给他钱。
卖完稻谷后,陈廷海的手头宽松了一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门把村民席仙兰的6000块钱欠款还清了。
央视评论称,陈廷海活的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善良和本分,也是中国人“人无信不立”的精神品格。17年的还债路,是一次长征。长征路上,陈廷海不是一个人。妻子儿子全力支持,兄弟姐妹多次援助,从天而降的重负之下,家是他最坚强的后盾。陈廷海坚持17年,他欠钱的210户村民信他17年,没一户上门讨债,没一人恶语相向。最难的时候,有乡亲鼓励他:“只要人在,比什么都强。”
陈廷海的“信”让人眼角湿润,乡亲们的“义”更令人热泪盈眶。其实每一个关于信义的故事里,都有很多中国好人,好人受善待,好人有好报,这比什么都重要。
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热评:
汲取力量,用一生书写诚信答卷
2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评论文章《从“信义老农”的事迹中汲取力量》。
评论指出,“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讲诚信、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更是人们塑造健康人格、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石。“信义老农”陈廷海守诺如金17载,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诚信文化”的内涵。陈廷海践行的是“信”,村民们践行的是“义”,信义在陈廷海和村民们之间传递,让社会多了一份温暖。
2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热评《用一生书写诚信答卷》。
评论指出,陈廷海用17年的坚持跑出了一场履行承诺的马拉松,也将“诚信”二字一笔一画写在了自己的人生答卷上。一个人的本分和善良,一个村的宽容与理解,蕴藏着令人动容的人情温暖,传递出持久深沉的精神力量。人无信不可,民无信不立。契约不仅是书面上的白纸黑字,更是一种说话算数的“良知”、一种自我约束机制。只有当个体人性中的善良和责任得到充分重视,公共秩序和社会文明才能得到坚固支撑。
宜昌、当阳全面号召向陈廷海学习:
传递信义能量,致敬“信义老农”
2月13日,当阳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向“中国好人”陈廷海学习活动的决定,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事迹宣讲会等形式,号召党员干部学习陈廷海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坚守初心、义无反顾的高尚品格以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淳朴品质。
2月底,宜昌市委号召深入学习陈廷海以诚立身、向善向上的品质,大力弘扬“好人之城”的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诚实守信在宜昌大地蔚然成风,加快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安陆市读者卢润明在给湖北日报编辑部的来信中写道:“‘人无信不立’,湖北日报全媒报道正义典型,弘扬了正气,传递了暖意。”
“这条信义之路,陈廷海走了17年,乡亲们陪了他17年。或有风雨,或有苦难,但,他不孤独。”当阳市委宣传部部长罗蓉说,信义是当阳的城市精神。“信义老农”就像时代的一面镜子,照到了社会信义缺失的一角,也让每一个人都在喧嚣浮躁中平静下来,反观内心。陈廷海的“信”,乡亲们的“义”,沉淀的信义文化驱使我们不断汲取榜样力量,让信义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