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张茜、 通讯员吴述明)3月10日起,天门市博物馆馆藏国家二级文物“分巡东昌道印”在“故乡”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博物馆展出半年。随着这件官印亮相,一段尘封400多年的历史被揭开。
经考证,该印为明代官印。印台为方形,重1.246千克。印面阳刻九叠篆书“分巡东昌道印”;印背左边刻“万历十一年十二月 日”“礼部造”,右边刻印释文“分巡东昌道印”;印墙左侧刻“萬字二千四十四号”,印背文字均为阴刻楷书。该官印材料为铜质,虽历400年风雨,仍保存完好。
天门市博物馆馆长邓千武介绍,1972年,天门市博物馆干部在天门干驿镇郊区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偶遇一村妇在卖一枚铜印,便花20元买下作为馆藏文物。
“该印属什么朝代?有什么来历?价值如何?当时均不得而知。”邓千武介绍,2006年,在对馆藏文物进行定级时,国家文物局将其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聊城的古代官印为何会现身800公里之遥的天门?工作人员在档案馆的《湖广要典》中找到谜底。据载,明代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周嘉谟(现天门人)有个得意门生叫张春廷,出任山东东昌府巡按一年后到武昌办事,特乘船到天门干驿探访恩师周嘉谟故居。船到沉湖时雷电大作,官船被冲翻,张春廷被水手救上岸,而官印失落湖中。
经两天打捞,官印杳无踪迹。不久,张春廷再次赶到干驿,在沉湖边建了一座六角亭,取名“失印亭”,并立石碑记载此事。据说,张春廷还因此被罢官。
“失印亭”及石碑毁于1942年。不过,400年后,这枚官印在天门干驿沉湖畔的“失印亭”遗址附近被村民发现,得以重见天日。
东昌府区博物馆副馆长李叶介绍,东昌府区因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所而得名,该官印是东昌府悠久历史的佐证之一。该馆偶然得知此印后,经山东省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协调支持,与天门市博物馆签订借展协议,该印由天门方面专程护送至聊城。
邓千武表示,天门和聊城因一枚官印结缘,希望这枚印章能在馆际文博事业交流和协作上持续发力,筑牢两地交往的友谊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