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2年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提出,我国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仍存在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现象。
加强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对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应在合法基础上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护,还应积极开展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宣传工作,增强员工运用法律知识防范风险、开展业务的能力,切实提高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保险公司责无旁贷
保险业是个人信息密集行业,保险公司收集、储存、使用个人信息存在体量大、范围广、敏感度高、涉及业务流程复杂等特点。
比如,在开展疑难案件调查、公估、事故救援、事故车辆维修、汽车配件报价、保险经纪、保险代理等业务中,可能涉及与委托第三方机构处理客户信息,将客户的保单信息如联系方式、证件、财产、家庭住址等信息等进行登记、传输,用于保险机构所指定的目的或用途。
基于这些原因,保险从业人员不仅应明确委托处理的目的、期限、处理方式、个人信息的种类、保护措施,还应当对受托人进行监督,这对保险机构提出了较高的管理要求。一旦保险公司对客户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不到位,可能会影响客户的正常工作与生活,甚至会给客户带来财产损失。
创新普法有策略 润物无声见实效
如何在规范采集使用个人数据与提升保险业务风控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保险公司来说是巨大挑战。但保险公司不能将挑战作为业务发展的负担、累赘、包袱,甚至出现“重业务、轻合规”思维。
事实上,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取决于每一个保险从业人员对合规文化是否认同。个人信息保护得越好,越会对业务发展产生正向效应。
在厚植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文化方面,中国人寿财险积极尝试,并取得明显成效。《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效以来,中国人寿财险利用企业微信、小鹅通直播、腾讯直播、现场培训等方式开展了上百次形式多样的个人信息普法宣传培训活动,仅培训已有2万余人共同参与。
除了各类顶尖的保险业专家、数据合规专家的精彩授课,中国人寿财险还利用企业微信公告推文、《个人信息保护法》场景专题研讨等方式,激发全民学习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热情,做到学法、守法、用法,有效提升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案说法堵漏洞 搭建范本保合规
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案为鉴。
广泛收集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典型案例,深挖风险背后的原因与问题,以点带面推动管理机制的升级与迭代,是厚植合规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
2022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对某公司依法作出网络安全审查80.26亿元行政处罚的决定。该案不仅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效以来的最高额处罚案例,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数据隐私保护领域的最高罚单。为此,中国人寿财险湖北省分公司立即开展案件警示教育,借势开展各类互联网平台、各业务环节信息处理流程风险点梳理与整改工作,进一步筑牢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屏障。
早在2021年,中国人寿财险湖北省公司就制定并下发《第三方合作机构信息保护要求示范文本》,要求在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协议中明确约定客户信息保护责任,强化第三方合作机构客户信息安全管理责任。2022年,该公司再次把脉各业务场景的个人信息合规风险,迭代优化客户信息保护示范条款,发布类型丰富的个人信息数据处理协议范本,以契约方式保障交易全周期的依法合规。
践行金融为民,彰显国企担当。中国人寿财险将时刻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客户利益放在心上,落实在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行动上,不断提升保险行业的政治性、人民性和安全性。(苗利华 尹君)
对老年消费者的风险提示
信息加密勿从简。设置混合型密码,并定期更换,不要选择生日或123456等容易被猜到或组合的简单密码;
单据证件勿乱丢。银行交易凭条、快递单、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不要随意丢弃。丢弃时请将印有个人信息的部分销毁;
扫码支付勿大意。扫码支付时,与商家确认二维码后再付款。付款时区分支付页面和广告页面,以免不法分子通过二维码盗取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