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胡雯洁 通讯员 李伟 程柏松
全国第二大的精制磷酸产能,正转移至湖北宜昌,2月初安徽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投资105亿元,在当阳开建28万吨精制磷酸等。
近3年来,东部沿海化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明显加快,我省襄阳、宜昌、荆州、荆门、孝感、黄冈、仙桃、潜江8市共承接化工产业转移企业116家、项目137个,不少项目将在今明两年密集投产。化工产业转移,如何避免风险平移,对于我省正发力冲刺万亿产值的石化产业而言,这是筑牢发展安全的一道必答题。
扎牢篱笆管好入口,449个落后产能和高风险项目被拒
“中小企业多,精细化工多,重点监管危险工艺多,涉重大危险源多,监管难度大。”省应急管理厅危化处相关负责人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近年来,化工转移呈现“四多一大”特点,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就是安全风险的同步转移。至去年年底,全省承接的化工产业转移企业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涉及114种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176个重大危险源。
安全不达标,坚决说不。省应急管理厅严把前置审批准入关,重点监管硝化、重氮化、氯化、氟化、过氧化项目,并设定了新落户门槛——全流程自动化。3年来,449个落后产能和高风险项目被拒之门外。
在宜昌高新区长青生物公司重氮化车间,“通过微通道技术改造,反应器持液量从过去3000升缩小为0.5升,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3秒,杜绝飞温导致事故,而且经营效率还提升了。” 公司总经理余兵说,从江苏来湖北,产线先升级,平均每个车间增加投资2000万元,实现全自动、全封闭、智能化生产。
同样,来自南通的顺毅化工,落户宜昌后,在全自动产线上,对硝化工艺采取管式反应创新,反应液仅在细管短时间停留,“即便出意外,当量不超过一个小鞭炮。”
对转移产能“逢转必升”,3年来,我省145家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企业249套生产装置,全部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加快推动减量减害创新示范,从本质上提升了安全基础。
“两个清单”明确责任,管好安全生产“关键人”
“招商引资来的企业,都是地方的‘金宝贝’,也是监管上的难题。”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检查执法常遇各种阻力,以至执法人员不得已翻墙进入,更有甚者,危化项目竟未批先建、非法生产。
教训是深刻的,2020年以来,转移化工项目共发生6起事故,包括2起较大事故,造成10人死亡。一个共性原因突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组织架构不完善,安全生产规定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
管好安全生产“关键人”,省应急管理厅出台了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全员的安全生产职责清单(简称“两个清单”)。从董事长到操作工,细分出8个岗位层级、72项具体职责,实现对象全覆盖、职责具体化,被国安办列为全国三年行动优秀制度成果。
“三甲生产线中精馏工序产生的尾渣,有毒性,委外处理,责任人李晓清”,在仙桃湖北新蓝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每一道生产工序,都细化了安全隐患点、如何处置和责任人。
明责追责,对未出事故的严重违法行为也加大刑事追责。2021年,仙桃市武汉立诺新材料有限公司违反停产停业整顿指令,擅自恢复生产。当年7月,相关负责人刘某一审被以涉嫌危险作业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庭审现场30余家化工企业负责人旁听。
目前全省重大危险源企业246家,均完成“两个清单”的编制,产业转移专项整治的企业302家,均完成设计诊断和回头看。
探索“12345”安全管理法,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2019年,宜昌姚家港化工园一家化工企业出现伤亡事故。调查溯源发现,该企业有7项管理体系,307项管理制度,但多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机制使之落到实处。
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徐克思考:明明有健全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为何总有不守规矩的操作,制度和操作之间如何监督?
我省率先推出特殊作业全程录像备查,在应城市新都化工公司,一位高空作业员工未系安全绳爬到一半,突然发现有摄像头对着,赶紧折返下来,重新按照规程操作。截至今年1月,我省有了近200万次特殊作业全程录像,3年来没有发生1起高处坠落事故。如今这一做法,成为特殊作业国家标准。
省应急管理厅在推动技术创新同时,摸索形成“12345”安全管理法,即:每个企业优化一套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落实三类人员安全责任,做到岗位“四知”,采取五项安全管理措施。
近3年来,全省322家危化生产企业完成“双重预防”数字化建设并上线运行,“12345”管理法率先在化工转移企业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