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袁超一 实习生 李梦雨
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
湖北正加快构筑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引领、“三大发展带”支撑的空间结构,力争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和县城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湖北团代表纷纷表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勇担使命、拼搏实干,推动“三大都市圈”共谱奏鸣曲。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程用文——
推动武汉都市圈
建设成势见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亲临湖北武汉考察,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把脉定向、指路领航。我们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扛牢武汉担当、展现武汉作为。
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抓手,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举措。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勇担使命、拼搏实干,努力当先锋打头阵,认真落实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合力推进151项年度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建设成势见效,为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将携手八市围绕总体部署,聚焦年度任务,共同奋力攻坚:
一是加快打造武汉新城主引擎。锚定打造“山水城、家园城、智慧城”目标,加快推动交通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十大行动,全力建设东湖科学城,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绿色激光、创新药等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和“世界光谷”,夯实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硬支撑。
二是加快做强武鄂黄黄核心区。大力实施武鄂黄黄交通强链补链等十大工程,加快建设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推进八大城市组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共同打造光电子信息、大健康等产业集群,加快构建“超米字型”高铁网和“祖国立交桥”,筑牢“三高地两基地”建设的主阵地。
三是加快推进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挥八市优势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实施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为纽带,扎实推进已规划的244项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坚持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努力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湖北路径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襄阳市市长王太晖——
加快襄阳都市圈
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襄阳是国家确定的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中部地区重点城市,2022年经济总量达到5827.8亿元,在全国城市50强位次提升至第45位。
我们将扎实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努力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环境、做多人口,加快提升经济量级、产业层级、城市能级,奋力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长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围绕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推进呼南高铁襄荆段、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抓好襄阳铁路物流基地、小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等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和物流园区建设,构建东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资信四流融合、铁水公空四网互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半小时市区通勤圈、1小时县市交通圈、2小时城际交通圈,依托襄阳东站、小河港、襄阳机场发展临站临港临空经济,变交通优势为发展胜势。
围绕建设高水平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打造万亿工业强市。持续推进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建设,突出抓好新能源汽车和以新能源汽车为牵引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1个4000亿级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纺织服装4个1000亿级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现代化工4个500亿级产业的“144”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围绕提升引领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坚持产业引领、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全力推动东津新区建设提质提速,努力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新中心。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践行“共同缔造”理念,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建设改造、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构建15分钟生活圈。高水平建设全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试点,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能。
全国人大代表、宜昌市市长马泽江——
推进宜荆荆都市圈
提质量增能级
去年宜荆荆经济总量达到10712亿元,成为全省第二个跨越万亿的都市圈。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既是使命也是机遇,既是必答题也是加分项。
去年以来,宜昌携手荆州、荆门抢抓机遇,建机制、编规划、抓项目,都市圈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顶层设计的“框架”基本定型。成立领导小组,确定“1+14+8”规划体系:编制1个都市圈五年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谋划14个领域专项工作方案,配合省直单位编制8个专项规划。二是设施互联的“骨架”加快拓展。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荆州至荆门城际铁路、当枝松高速等22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宜昌至恩施至涪陵高铁、宜昌至常德高铁、荆州至岳阳高铁等3个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对外同辐射、对内成一体”的交通体系呼之欲出。三是产业协同的“支架”立竿见影。成立“当枝松宜”百强县市协同发展联盟。四是民生同保的“构架”不断完善。坚持民生优先,公积金互认互贷、医保异地结算等“跨域通办”事项达337项。
下一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锚定“长江中上游重要增长极”总目标,突出交通、生态、产业和新型城镇化这四个核心方向,着力推进都市圈提质量、增能级。
以规划为依托,明思路。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方案、行动和项目清单,争取尽快印发实施。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以项目为抓手,聚合力。项目化、清单化落实三年行动方案,去年开工项目82个,完成投资超过450亿元。今年将再实施128个项目,完成投资550亿元。
以产业为纽带,强辐射。共建“宜荆荆”科创大走廊,培育国家级“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
以民生为导向,促共享。按照“成熟一个,协同一个”的原则,推进就业、社保、人才服务等重点领域服务一体化,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享受更多“同城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