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陈熹
3月7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组织女教师、科研工作者参加流苏DIY活动,“这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呢”,欢笑和轻松中,她们迎接一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妇女节。
从遥远的星辰大海,到身边的光芯屏端网;从风沙漫天的野外,到布满精密仪器的实验室……据中国科协最新统计,我国女性科技人员总量近4000万人,成为科技强国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科教大省,湖北的女性科技人才在全国占比较高,高校中女性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占比也呈上升趋势。科创“她”力量,为我国科研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科研领域中的“她”
越来越有分量
第二十五届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日前揭晓,全国仅10人获奖。其中,华科大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蓉成为我省唯一获奖者。
陈蓉的研究非常“硬核”。她从事微纳制造的前沿交叉领域,开展原子层沉积方法、工艺与装备的研究,围绕原子层沉积的高精度、高效率、规模化,取得了系列成果,实现了原子精度改性方法和装备在微电子光电子、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她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内外多个奖项,并代表中国在国际标委会上发起“原子层沉积”相关标准。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华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信息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主任冯丹教授,眼下正在北京履职。多年来她和团队不断奋进,破解“卡脖子”难题,正用中国存储方案助力数字化发展。
40多年来,华中农业大学金梅林教授潜心动物传染病与人兽共患传染病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创造性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担任我省新冠肺炎应急攻关专家组专家,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在建筑领域,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七设计院首席总建筑师李黎成果斐然。近30年来,她完成了超高层五星级写字楼、酒店、博览馆、医院、大型住宅小区等各类建筑设计,多项作品获奖,成为地标建筑。因设计“方舱医院”,她走入公众的视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改造多个“方舱医院”,构筑“生命方舟”。
不同科研领域的
性别差异逐步弱化
80后的博导、90后的教授……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正迅速成为我省强大后备力量。
湖北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院长张冬卉1983年出生,6年前举家从海外归国,投身于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器官芯片和疾病体外建模等前沿领域,只为“让每一颗心脏健康跳动”。
同为80后的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袁荃,致力于基于纳米材料的复杂生物样品分析方面的前沿研究工作,与我省企业合作,以期解决相关领域“卡脖子”技术,研发国产科研仪器。
2022年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公布的《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显示:在我国,现阶段男性科研人员的规模超过女性,但女性占比正在逐年快速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投入到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不同科研领域选择的性别差异逐步弱化;就学术影响力而言,性别差异并不显著……我国科技创新中,巾帼力量越来越厚重。
温柔有力勇敢追梦
是她们的特质
扎根新疆近20载,努力将油田污水“变废为宝”。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能源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玉彬攻坚克难,顶着零下20℃的极寒或40℃的高温,冒着油田毒害物质致癌的风险,在艰苦的戈壁滩与沙漠进行技术攻关与技术服务,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一双套鞋,一把方锹,一身农民装扮,京山市宋河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天春常年穿行在田间地头,近年来主办各类农作物示范样板近1万亩,成为守望农村的“田保姆”。
几十年如一日蹲守一线,科研攻关,她们收获成就。张冬卉笑言自己是“被科研耽误的艺术家”,经常创作卡通画给学生带来欢乐。她和学生相处时乐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找到自身定位,发现科研和生活的快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学生小邓一度因为实验屡屡受挫而怀疑自己,她第一个想到要倾诉的人就是张冬卉。张冬卉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小邓,帮助她走出低谷。
作为我国唯一专业从事病毒资源保藏与共享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病毒资源库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国家病毒资源库主任、微生物资源与生物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邓菲,带领团队开展大量工作,为国家生物安全、生命科学研究和人口健康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邓菲说,今天,我们不需要过于强调女性性别属性,我们有幸生活的这个时代,给予了女性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对于发挥优势这件事而言,没有性别界限,我们每一位女性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不断发挥这个优势,不断突破自我,勇敢追梦,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