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雯洁 通讯员 邓莉 武应
2月23日,武汉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点开“武汉市防灭火应急资源图”小程序,全市防灭火应急资源尽收眼底,起火点周边的应急救援队伍与装备、防火基础设施、以水灭火资源分布等重要信息一目了然。2月初,武汉市江夏区因村民私自焚烧秸秆堆肥引发了森林火情。接到火情报告,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通过系统的精准调配,以最短时间扑灭了这起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最大限度降低了财产损失。
“‘武汉市防灭火应急资源图’系全国首创,是武汉市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下简称风险普查)成果转化。”武汉市风险普查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图融合了应急系统的政府减灾能力、园林系统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水务系统的自然水资源等调查数据,打造形成的一道城市“安全屏障”。
摸清风险底数
回首两年多前风险普查起步的艰辛,武汉市普查办专班负责人邓伟仍历历在目。“风险普查涉及行业部门广、调查对象多、技术规范庞杂,不仅纵向上要与国家和省级部门保持一致,横向上还要确保各项任务有人认领,协调难度很大。”
2020年的7月,武汉市应急管理局以减灾办的名义组织19家成员单位召开了风险普查工作第一次研讨会,梳理了各行业的涉灾职责。随后,国家风险普查调查类技术规范陆续出炉,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批了200万元的风险普查开办经费,保障市普查办工作正常运行,同时市应急管理局调集精兵强将,邀请技术专家,成立了8人的普查专班,研究掌握国家48项调查类技术规范,学习试点地区的先进经验,为全面启动普查工作做好了充足准备。
最终采取“1+9+N”的组织模式,全面兜底风险普查各项工作任务,组织自然资源、交通、城建、城管、水务、房管、应急、园林、气象等9家行业部门技术专家,成立方案编制小组,联合驻点办公,超前思考,将普查数据常态化更新机制和自然灾害综合数据库的建设编入方案,开拓武汉市自然灾害科学防治和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新思路。
攻克技术难题
传统数据采集的方法是普查人员通过手持采集设备,现场逐点标记和绘制图形。但是对于武汉这座特大城市来说,如何快速采集信息和精准绘制图形成为一道绕不开的难题。
“必须借助数字化‘另辟蹊径’。”武汉市普查办技术组专家、武汉市测绘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江威坚定地说。他举例说明,如武汉大学有40项指标需要采集,借助“武汉市风险普查协同采集系统”,可以快速将武汉市已掌握的30多项指标覆盖到调查表中,从而更快速便捷地完成调查工作。此外,他们还定制研发了“一键调绘”等功能模块,实现了承灾数据可视化提取。
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在纷繁庞冗的普查数据采集后如何提高准确率?技术组创新研发了“数据清洗系统”,将技术规范和质检标准编制形成数字代码,通过“数据清洗”自动扫描“揪”出异常数据。得益于配套系统的研发利用,武汉市调查进度和质量齐头并进。2022年2月15日,武汉市提前5天完成了20个普查类别、65个调查项点、近210万条数据的调查任务。
竖起数字“安全屏障”
点开“武汉市防灭火应急资源图”微信小程序,使用者通过范围搜索功能,能快速获取周边应急资源信息,为应急救援提供便捷的信息支持。
“让数字‘活’起来发挥优势,为城市竖起‘安全屏障’。”武汉市普查办综合协调组负责人王祥说,普查成果不仅应用于森林防灭火,还有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等领域。
武汉市结合救灾工作实际,根据历史灾害灾情调查成果,定制采集软件,组织全市6731名灾害信息员,调绘出武汉市2016年至今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区域,并深化应用场景,融入地质、洪涝、森林火灾等高风险隐患区划,通过数字底座建设、态势分析,最终形成武汉市涉灾群众转移安置风险区划一张图。
“在灾害发生前,我们可以提前锁定重点区域,掌握其房屋、道路、人口等基本情况,及时发布各灾种预警信息,提前调拨物资和组织抢险人员,设立安置点,为抢险救灾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邓伟展望未来防灾减灾情景,充满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