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金凌云 吴坚
2023年2月9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推出人物通讯《为偿还210户乡亲近百万元菜籽款——“信义老农”陈廷海风雨践诺17年》,配发评论员文章、图片和视频二维码。
“信义老农”陈廷海的事迹经湖北日报全媒体重磅推出后,瞬间引爆网络。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中央媒体,集体聚焦点赞陈廷海事迹,全国100多家主流媒体、网站、微博、微信转载推送,评论区热评不断,接力致敬这位“了不起的中国农民”。短短48小时,“信义老农”陈廷海的故事全网点击量过亿,成为现象级正能量爆款。
4进红光村,跟踪7个月,凌晨5点下地劳作
2022年3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宜昌当阳采访重大项目时,无意间听说了一个农民的故事:半月镇红光村有个农民,因油脂厂老板卷款逃跑,欠下村民上百万元菜籽款,硬是靠自己一分一分积攒,风雨无阻还债16年,直到60多岁还未放弃。
这个老农,叫陈廷海。这个故事,在记者心里落下了令人动容的种子。当各类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各种机构卷款跑路时,一个农民却将诚信视为最高信仰,并已为此风雨践诺16年,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感佩的力量!
经过追踪了解,记者被一个更大的信义群体所震撼——陈廷海的百万元欠款,涉及210户村民。但过去十几年间,却没有一个乡亲上门要债,甚至没有一人主动打欠条。
卖一斤粮食,挣3分钱。上百万元欠款,对一个农民而言,可谓天文数字,是什么信念在支撑陈廷海?他这些年是如何度过的?210户乡亲为何没有一人上门逼债?
这一线索,湖北日报编辑部高度重视,反复商讨与策划,数次修改报道方案,并调派文字、摄影、视频全媒体精锐力量,组成全媒报道组,挖掘“信义老农”重大典型。
2022年7月,记者第一次走近陈廷海,并在村里广泛走访,向村民证实了解相关情况。
2022年8月,报道组二进红光村。当时正值酷暑大旱,记者凌晨5点与陈廷海一起下地劳作,掰苞谷,收玉米,卖粮食,去农田放水查看旱情,和他一起为卖掉了玉米而欢欣,为大旱带来的稻谷减产而焦急,也为农产品每天的价格起伏而悬心。只有懂得陈廷海每个“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才能与他共情。
至2022年底,报道组4进红光村,采访当事村民及陈廷海亲友20余人。从首次采访至报道推出,历时7个月,整组报道重构及修改达17次。
全媒体“多兵种”作战,48小时点击量过亿,多轮热点联动
“信义老农”陈廷海全媒报道迅速火遍全国、引爆全网,与新闻工作者努力践行“四力”密不可分,与媒体融合时代内容生产“转思维、转阵地、转作业方式”密不可分。从前期策划开始,湖北日报就着眼立体传播格局,派出了“海陆空”多兵种联合作战,为报道的立体传播提供了关键性和引爆性支撑。
2023年2月9日,“信义老农”头版头条见报当天,湖北日报同步推出微信头条《他欠债近百万,却没有一句骂名》,点击量迅速突破10万+。与此同时,湖北日报客户端、微博、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头条号等全媒体矩阵联动,传播火力全开,将陈廷海感人事迹迅速推向全国。“信义老农”相关抖音、微博,连续三日同城热搜第一。
2月1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中国新闻周刊、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通过微信头条、官方微博等多平台转发热推,“信义老农”话题热度持续飙升。其中,三大央媒均将“信义老农”报道在官方微信置顶,不到2小时,点击量突破10万+,人民日报微信头条热议评论达3.6万条,央视新闻微信头条评论超过1.6万条,新华社微信头条评论留言过万条。人民日报“老农坚守17年偿还乡亲近百万欠款”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455.4万。
这一刻,一个普通湖北农民的故事,感动中国。
湖北日报当即在微信等新媒体端,推出第二轮热点推文《今天,全网为一位湖北农民点赞!》,热度居高不下。
据统计,湖北日报“信义老农”抖音点击量达3000万,点赞31.4万,评论1.5万条;快手点击量626万,点赞10万,评论3788条;视频号点击量332万,点赞1.5万;湖北日报“信义老农”微博话题关注度722.9万;仅是“信义老农”的一条13秒短视频,在湖北日报全平台播放量便超过4000万。
传递向上向善的信义力量,引爆各大媒体评论区
“看哭了,诚信是做人的宗旨。”“泪目,愿好人一生平安。”“他的人品不止百万。”“一个了不起的中国农民!”……从微信到微博,从抖音到快手,全国各大媒体评论区,全国网友纷纷为陈廷海点赞,传递信义能量,致敬“信义老农”。
从一个人的守信到一群人的守望,报道组践行“四力”,扎根田间地头,深入群众中间,走进人物内心,力求用一个个“沾泥带露”的细节、对话和故事,于无声中见真情,直击人心。通过“信义老农”压不垮的信义脊梁,刻画湖北农民、中国农民勤劳质朴、可爱可敬的信义群像,传递向上向善的信义力量。
2月13日,中共当阳市委、当阳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向陈廷海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市向“信义老农”陈廷海学习。
2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评论文章《从“信义老农”的事迹中汲取力量》,称:“信义老农”陈廷海守诺如金十七载,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诚信文化”的内涵。陈廷海践行的是“信”,村民们践行的是“义”,信义在陈廷海和村民们之间传递,让社会多了一份温暖。
2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用一生书写诚信答卷》,称:陈廷海用17年的坚持跑出了一场履行承诺的马拉松,也将“诚信”二字一笔一画写在了自己的人生答卷上。陈廷海以淳朴的道德感将信义践之行之,既获得了同村乡亲们的信任,也赢得了全社会的敬意。一个人的本分和善良,一个村的宽容与理解,蕴藏着令人动容的人情温暖,传递出持久深沉的精神力量。
从“信义兄弟”,到“信义老农”,信义精神在湖北薪火相传,从未消失。
来信
精神傲然挺立 善念相互支撑
湖北日报编辑部:
2023年2月9日头版头条《为偿还210户乡亲近百万元菜籽款——“信义老农”陈廷海风雨践诺17年》,读后令人感动不已。
陈廷海是当阳市半月镇红光村的一位普通村民,17年前因一场被人骗财的意外,欠下210户农民近百万元巨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陈廷海没有逃避,更没有赖账,而是坚持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还欠款,用诚信书写了“人”字相互支撑的笔画。十七年如一日,“信义老农”坚持不懈地践行自己对村民的承诺,如此质朴善良,令人感佩,发人深思。
当“遭遇各种变故”时,当“置身可能产生裂隙的各种社会场景”时,我们该如何应对?2月9日头版评论员文章《屹立不倒的信义力量》给出了答案,“信义老农”践守承诺,是“发自本真、发乎内心”,是精神的傲然挺立,是人与人之间的善念。
一个农民把信义看得重于生命,不违背初心和道义,把良心和做人准则放在安身立命的首位。这种一诺千金、不还清欠债誓不罢休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正是有众多像陈廷海这样的信义群众,人与人之间才会彼此信任,才能和睦相处,社会才更和谐稳定。
“人无信不立”,湖北日报全媒报道正义典型,弘扬了正气,传递了暖意。
安陆市 卢润明
互动
一个人的守信 一群人的守望
2023年2月9日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他欠债近百万,却没有一句骂名》、湖北日报2月9日1版《为偿还210户乡亲近百万元菜籽款——“信义老农”陈廷海风雨践诺17年》
2023年2月12日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今天,全网为一位湖北农民点赞!》、湖北日报2月14日2版《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聚焦点赞陈廷海事迹——“信义老农”全网关注过亿》
感动,温暖,向如此善良、诚实、守信的老农致敬。农田、稻谷、玉米、油菜花,还有亲如一家的乡亲,这是美丽乡村的守望。
网友 kelly 阿莉
老人家的事迹被记者写得非常细腻,特别打动读者,看得我眼眶湿润。
读者 鄢晓琴 金丽
人无信不立。人生在世,唯信义二字。诚信守诺,磊落人生,大赞!祝陈廷海和家人平安。
网友 走走停停 笨笨熊
信义是一块基石,是无价之宝,需要守护、传承、发扬。
网友 阿超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种下诚信的苗,结出信义的果。
读者 袁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