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近期,“渐进式延迟退休”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虽然这一传闻来源于某机构发布的研报内容,多地人社部门回应目前并没有相关方案,依然引发了一波关于养老问题的大讨论。
与此同时,正值春招,有不少企业将30岁作为招聘年龄上限。这让一些劳动者感叹:如果60岁退休嫌早,很多工作又要求35岁甚至30岁以内,那么中年人又该何去何从?
近年来,“35岁门槛”曾屡屡登上热搜,基本上都是伴随着“职场危机”“年龄焦虑”等负面词汇而来。随着社会年龄结构、劳动力储备情况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年龄门槛”已不适应社会整体受教育年限提高、人口红利式微、老龄化加剧等现状,亟待重新审视、优化。
“35岁门槛”存在于广泛的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在招聘基层员工时,通常比较青睐年轻人,因此还衍生出一种畸形观念:35岁以下是“人力资源”,35岁以上是“人力成本”。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35岁在认知、技能、经验上都有了一定积累,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期。以年龄为门槛“拦人”,堵住的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求职、进阶之路。如果连报考资格都没有,简历都通过不了,那何谈在笔试和面试中能有所表现?此外,在当前放开三孩的大背景下,职场的年龄限制越严,就越容易伤害女性在生育上的“自主性”,让女性更难进入或重返职场。显而易见,这一门槛剥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机会和就业权利。
从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解除35岁职场恐惧,修订国家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的建议,到社会大众呼吁放开年龄限制的声音越来越多、声量越来越大,近年来,破除这道职场门槛的热议度很高。35岁或30岁,都不该成为“职场荣枯线”“人生压力线”,而应当是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又一“起跑线”。
正视职场的年龄焦虑,让更多求职者拥有机会,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也增加了选拔优秀人才的可能性,不失为一个“双赢”的调整。淡化年龄色彩、促进就业公平,实质是为了推动全社会整体求职的公平性、合理性,锻造更多维、更立体的就业公平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