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然
2月17日早晨,“00后”李洋搭乘地铁上班,从江汉路站出来,步行10多分钟,就能抵达公司。她供职的公司位于平和打包厂旧址——一座比她大95岁的老建筑。1905年,英国商人在此建立加工打包厂,收购棉花、牛羊皮、中药材等物品,采用机械打包,长途海运至欧洲。
百年巨变,车间里机器轰鸣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电脑、数码相机、时装和咖啡香味,旧厂房也更名为“多牛世界时尚创意产业园”。不变的,是斑驳红墙、钢架楼梯和高耸的钟楼,硕大的时钟依旧精准,滴滴答答不舍昼夜。
以平和打包厂为圆心,方圆2公里内,是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也是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最密集的区域之一。1993年,平和打包厂被命名为武汉市首批优秀历史建筑。
这些历史建筑中,不仅有革命旧址、工业厂房,也有里份住宅、租界洋行,根据不同类型条件,被予以保护和利用。历经岁月洗礼,老汉口因此散发出现代都市稀缺的从容魅力。
要享受这份从容,最好的交通工具是“双脚”。老汉口街巷窄、路网密,称得上是武汉市单行线最多的街区,即便是本地老司机,开车进入也得小心翼翼。步行就自在多了,东南西北自由行,处处惊喜皆可拍照打卡。烧麦店与咖啡馆比邻而开,腿乏肚饿之时,尽可享受中西合璧的双重快乐。
这些天,若信步至胜利街与一元路交汇口,一眼便能看见“胜利嘉年华”的招牌。2月3日至4月16日,一场主题为“在地的实验”的城市愿景当代艺术邀请展在此举办。这座“胜利大院”,建于1937年前,高坡度屋顶下,罗马柱、拱形门廊形成对称式布局,是一栋两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如今门窗和家具陈设已被拆除,艺术展填补了修缮前的这段“空窗期”。艺术展出品人艾海认为,每一栋老建筑都犹如一曲凝固的乐章,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聆听,每一个局部都有可以诉说的故事。
汉口的老建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在柴米油盐的市民生活中见证岁月。2月19日,春风送暖,江汉路步行街游人如织,在熙熙攘攘的繁华深处,藏着闹中取静的“江汉村”。江汉村始建于1930年代,属高等里分式住宅建筑群,是武汉市首批优秀历史建筑。这里曾是富商聚居地,如今除了留守的老居民,还增添了几家咖啡馆、甜品店和手工坊。相比这些“文艺范”,里分入口处的“六也抄手”更值得推荐,这家抄手店兼卖糊汤粉、肠粉,量足味美、样样正宗,成都、武汉和广州的风味汇聚于此,包容并蓄的码头文化在里分小店发扬传承。
建筑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被具象的“根”与“魂”。无论是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开发,还是一批批优秀历史建筑认定公布,都是在努力守护江城独有的历史文化风貌,将时光记忆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今年,武汉将开展“城市更新年”行动,加大老建筑、老里分保护修缮力度,在完善城市功能布局的同时,唤醒城市的历史感、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