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黄树 王佩正
“小时候的民主路冇得那多人,外地人为了看大桥才来到汉阳门,汉阳门的轮渡可以坐船去汉口……”一曲由武汉伢冯翔创作并弹唱的民谣《汉阳门花园》,唤起多少武汉人心中的记忆和情感。
汉阳门码头位于武昌中华路,迄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又称中华路码头。2月16日,由中交二航局承建、投资8998万元的中华路客运码头岸上主体改造提升工程通过交工验收。后期还有趸船等配套设施建设,到今年底,将可停靠5000吨级游轮,成为承担武汉“两江四岸”旅游线路和长江沿线旅游的重要平台。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武汉因水而兴,码头文化是重要注脚。1900年,“利记”公司的一声汽笛响起,轮船从汉口驶向武昌老城汉阳门,掀开武汉的长江客运轮渡序幕。
2月1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焕然一新的中华路码头,临江远眺,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龟山电视塔等尽收眼底。
“轮渡过江,承载着几代武汉人的记忆。”中交二航局中华路客运码头改造提升工程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汪威是“老武汉”,他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人在中华路码头排队坐轮渡过江盛景记忆犹新。“由于乘客太多,有人甚至发明用挂钩将自行车挂在栏杆上。”
123年风雨历程,武汉变高、长大、拉通。进入21世纪,多座长江大桥车流滚滚,过江地铁呼啸而过,轮渡作为主要过江方式的时代一去不返,客运码头的功能也悄然改变。乘客变游客,百年码头迎来华丽蝶变。
2019年,《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总体方案》发布,提出整合集并核心区内公务、旅游码头,实现“一无一化一提升”(即无货运、船厂码头,公务、旅游码头集约化运营,城市滨江生态景观明显提升),打造“滨江都市画廊”立体景观,形成洁净优美的长江、汉江核心区景观带。
据了解,中华路客运新码头将建6个客运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475万人次,形成通勤、观光、餐饮及会务等现代文旅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成为滨江5A级景区的主要景点和水上交通骨架的组成部分,推动长江主轴形象整体提升。新码头还将安装岸电设施,以便停靠新能源游轮。
参建过多座码头施工的汪威介绍,2021年12月开工的中华路客运新码头,建设过程中大笔资金投入环保,施工方打下71根直径1米至1.5米的钢管桩,施工产生的4000多立方米泥浆全部回收处理,泥水净化达标后排放,干泥渣则回收后外运。施工时还预留可收集、处理污水的管道,码头及趸船投用后产生的污水将全部进入市政管网。
项目部负责人郑利强告诉记者,未来,游客可以在中华路新码头乘坐游船游江,欣赏黄鹤楼、晴川阁、武汉长江大桥等著名地标,下船后可游览中华路附近的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开幕式旧址暨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等红色景点,以及户部巷、昙华林等历史人文景点,体验独具江城特色的游轮之旅。
据悉,伴随码头改造提升步伐加快,武汉市正加紧建设国际化游轮母港,形成中华路码头、粤汉码头、武汉关码头、王家巷码头四大核心区,开发和彰显武汉的大江文旅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