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6日

盘活乡愁形象资源

□ 魏正聪 汪柄江

乡愁是对家乡和故土的深厚眷恋之情,广泛存在于异地漂泊的游子心中。人们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生活环境,乡愁便会滋生。故乡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就成为维系人们与家乡情感的重要符号象征。盘活乡愁形象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可以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了文旅融合等8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合理开发乡愁形象资源,打造“乡愁+”休闲产业,有助于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打造“乡愁+”经济,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乡村之美,美在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文旅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合理开发乡愁形象资源,首先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近年来,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但乱扔生活垃圾、生产废弃物随意堆放等“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需要持续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另一方面,延续乡村生态之美,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山水经济”“花经济”,提升自然风光的“含金量”。比如,近年来,武汉市黄陂区立足丰富的花卉资源,巧打“赏花牌”。从春天的樱花和杜鹃,夏季的荷花和格桑,到金秋赏桂、冬看兰花,“月月有花、四季花不断”,赏花经济已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亮丽名片。

打造“乡愁+”经济,需要突出乡村物理特质。在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乡愁更多地表现在对曾经居住过的村庄、老街、旧宅等场所的依恋。“有山有水才是乡,有砖有土才是村。”乡愁形象资源的开发要着眼于重构这些乡村空间,保留乡村原有的物理属性,与现代大都市形成差异。同时,乡村特有的砖瓦、砂石、木头、藤蔓、花草、农具等元素,既可独立成景,也可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增添“乡土味”。比如,湖北宜城的莺河村在进行乡村建设时,由村出面,统一回购乡村危房,修缮改造成为富有当地特色的古民居;保留古井、古树、古桥、水车、豆腐坊、酒坊等景观符号,延续乡村的本真和历史厚重。斑驳的土墙,缺了一角的石磙,随风摇曳的野花野草,共同散发出浑然天成的乡野气息。而房前屋后那些看似不经意堆放的陶器、瓦罐,被前来写生的艺术家涂画了松鼠、狸猫、麋鹿等卡通图案。朴素与时尚、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让这个原本默默无名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

打造“乡愁+”经济,需要提升游客体验。刺绣、剪纸、酿酒、制茶、泥塑等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态体现。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形势下,发展“乡愁+”经济,要找准传统手工技艺与文旅消费的连接点,为游客提供层次丰富的旅游体验。目前,“特色手工艺+研学”“特色手工艺+民宿”“特色手工艺+餐饮”等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成为乡村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比如,以白族扎染技术出名的大理古城周城村,通过建立扎染博物馆、推出扎染手工体验课,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形成了“展产研学售”的一体化格局。再比如,湖北赤壁羊楼洞村围绕青砖茶制作非遗技艺,推出“茶道寻源”旅游线路,面向游客推出采茶、制茶、品茶系列体验活动,成功打造了“茶旅融合”品牌,每年接待游客十万人次以上。

打造“乡愁+”经济,需要现代技术手段的介入。近年来,文旅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数字文旅”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也要强化技术手段,带动沉浸式旅游。一是引入数字信息技术,提高乡村旅游的便捷度和互动性。比如推出“电子地图”“乡村闲游”APP等,实现购票、购物的电子化;加大虚拟现实技术在乡村景区、文化场馆、手工作坊、民宿等文旅场景的应用,强化与受众的互动。二是创新乡愁资源的数字化表达,通过虚拟展厅、虚拟手工作坊、虚拟农家乐园、沉浸式剧场、剧本杀等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丰富游客体验。三是结合年轻人的审美偏好,开发富有乡愁特色的文创产品,实现消费升级。目前,从“国潮风”设计到“汉服热”,再到火爆景区的文创雪糕和盲盒,与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消费品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也有待进一步开发,成为美丽乡村永续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2023-02-16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12033.html 1 盘活乡愁形象资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