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阅读提要
村庄规划建设,并非拆了土房建高楼,把千村万户变成一个样,而是要统筹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提升、建筑改造、特色文化等问题,激活自身资源焕发最大潜力。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在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一部分,加强村庄规划建设被置于首位予以强调。
作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聚集点,村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乡村发展的空间指南,但这一重要工具,仍存在缺失缺位、偏离实际等问题。有的乡村片面追求整齐划一、集中建楼,乡村失去了独特味道;有的缺乏对各类村庄传统建筑、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不少承载村庄记忆的文化因子被破坏;有的不重视村民意见和意愿,“不中看更不中用”等问题突出;有的在产业布局上盲目追求“高大上”,结果水土不服,变成烂摊子。忽视村庄的差异性、多样性,忽视规划的可行度、受众的需求点,这样的“农村现代化”,既失去了乡土独有的特色,又偏离了广大农民的需要。
村庄的特色资源、历史文脉,在规划建设中不能被忽视、被遗忘。村庄规划建设,并非拆了土房建高楼,把千村万户变成一个样,而是要统筹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提升、建筑改造、特色文化等问题,激活自身资源焕发最大潜力。坚持县域统筹,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乡村规划不是“剪刀+糨糊”的拼凑和复制,在村庄建设中,谋划着眼于实际,推进聚焦于实效,正是此次中央一号文件传递的一个鲜明信号。
神州万里,风土各别,没有一个模子刻出的两个村庄。绚丽多姿的样态,本身就是乡土中国重要的遗产,也是面向未来的可贵价值。惟其如此,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才能“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湖北咸宁坚持规划先行,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成功打造了内冲“瑶族第一村”、白水畈“萝卜小镇”、熊家湾“乡村驿站”等特色村庄;走进成都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村,仿佛置身一个诗意世界,路边垃圾桶都“戴”着村里的传统斗笠,古朴可爱;位于江西萍乡市湘东区的江口村,依靠竹艺馆、艺术区、花木园等文艺产业,走上“农旅艺”乡村振兴快车道……“七分精力搞规划,三分精力搞建设”,有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财政资金才能用在刀刃上,点滴变化才不会成为花架子。
山清水秀、亲近自然、生机勃勃、生活闲适,是美丽乡村的天然优势。在进行规划时,不能机械套用城镇建设模式,更不能把“城市化理论”复刻于乡村,而是应该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基于自身特点出发找准发展路径,尊重农民意愿形成建设合力,打造既个性鲜明又功能完备、既具备现代化水平又保留乡韵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