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振求 周鹏 通讯员 毛新民 杨友平
通城县耕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仅0.74亩,同时也是一个务工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15万人,造成部分耕地撂荒。
去年以来,通城县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消灭撂荒地1.82万亩,整治率100%,粮食增产1427万斤,农民增收2269万元。
成立专业公司,专耕撂荒田地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通城县北港镇沉山村,但见复耕地里绿色葱茏,油菜长势喜人。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湖北农田灭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易金辉满脸欣慰。
易金辉也是北港镇农技服务中心负责人,他所在的北港镇,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全国各地酿酒,撂荒耕地较多。去年初统计,全镇1.24万亩耕地,撂荒达4217亩。
为全力整治撂荒地,通城县决定在北港镇试点,以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依托成立灭荒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复垦复耕撂荒地,公司自负盈亏。
易金辉介绍,农技服务中心除了有农资销售平台,还有一支专业的农机队伍。公司成立后,有19台旋耕机、收割机等机械设备,几十名专业操作人员,“这样统一运营,有利于集约化、机械化耕种,可以更好地提升耕地价值。”
去年3月,湖北农田灭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镇党委和村两委同步通过“屋场会”、“千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大走访活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经过协商,公司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土地承包经营权属农户,头三年耕地收益归公司所有,政策性补贴归农户享有;三年后,如果农户愿意自己种,公司无偿归还耕地,如果农户想继续合作,再签订收益分配协议后由公司耕种。
复耕地增产,脱贫户增收
整治撂荒地最难的是第一年,难在复垦和复耕。
机耕手李延明介绍,这些地长时间没人耕种,长满杂草,甚至还长起了树。复垦复耕先要除去杂草树木,再用挖掘机平整,然后用旋耕机来翻地整田,偏远的地方还要先修通机耕路。流转协议签订后,挖掘机和旋耕机等数十台机械一起上阵,短短一个多月,将4217亩撂荒地全部整治成良田,种双季稻2213亩,其余种上了中稻和大豆。
易金辉说,去年虽遭罕见旱灾,但通城科学调水用水,大旱之年无大灾,复耕后的撂荒地获得丰收:除大豆因干旱减产外,水稻产量低的亩产800斤,产量高的1000余斤。
他算了一笔账:公司收入243.06万元,除去荒地整治、种子、机械费用和脱贫户工资等支出,纯赚了22.01万元。水稻收割后,有的种上油菜,冬闲田则种上中药材车前草,“今年春末夏初就可以收获变现了!”
脱贫户付祖国,孩子在镇上读书,生活不宽裕。他到公司务工,易金辉看他为人实在、做事勤快,直接分了11亩水田让他管理,还配了抽水泵等设备,收益全部归他所有。水稻收割后,付祖国又种上了油菜,他高兴地说,“这样种田,有赚头!”
创新灭荒模式,整治率100%
观摩了在北港镇召开的整治撂荒地现场会后,通城县其它乡镇受到启发,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复垦复耕撂荒地。
四庄乡采取“村集体+农户”模式,将撂荒地集中管理,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并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就近就业,负责耕地的日常管理,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赢”。
因灌溉不便,四庄乡寺背村共有110亩地撂荒。村里在兴修水渠后进行复垦流转,种植有机稻,获得丰收。寺背村党总支委员王进良介绍,去年寺背村共收获7万斤优质有机晚稻,共制大米4万多斤,全部销往武汉等大都市,每斤价格6元,是普通大米的3倍。
除此之外,该县还成立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推出“国企+农户”和“大户+农户”的模式消灭撂荒地,提供“九包”服务,即包耕地整治、包种苗供应、包肥料供给、包机械作业、包技术指导、包疫病防控、包烘干加工、包仓储物流、包产品销售等社会化服务。
通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黎云辉介绍,全县有78个村成立了种养合作社、3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复耕撂荒地1.82万亩,整治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