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7日

抬头是山 路在脚下

——追忆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

邢福义教授 (通讯员 陈希昌 摄,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的墙上,悬挂着八字匾额“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这是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的座右铭,也是师生们多年来共勉的所训。然而,邢福义教授工作室再也无法迎来先生的身影。

2月6日,湖北省首届荆楚社科名家之一、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邢福义在汉辞世,享年88岁。

这位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的语言学家,永远告别了桂子山,告别了他热爱一生、追求一生的语言学事业。

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爬山故事”

邢福义教授是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语言学界素有“南邢北陆”之称,即指邢福义、陆俭明两位大家。

在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邢福义教授的汉语语言学研究以现代汉语语法为基点,不断延伸拓展至汉语修辞、汉语方言、语言逻辑、语言教育、语言应用、文化语言学、国学等更广泛的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邢福义教授秉持“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的研究理念,潜心研究,严谨治学。他提出的“小句中枢说”“句管控”“名词赋格”等重要理论和“两个三角”“三个充分”等研究思路,从基本理论到研究方法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方面作出历史性贡献。他认为,中国语言研究只有植根民族土壤,方能枝繁叶茂。

这位语言学大家,早年只在正规学校念过10年书,最高学历是大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曾多次采访邢福义教授,他对自己的学术起点从不讳言。“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训练,几十年来我都在‘补课’。”他坦率地说,自己的桌上枕边总放着字典词典,生怕读错、写错、用错。

谈及座右铭“抬头是山,路在脚下”,他为记者这样阐释:“一个人的眼里要有山,又要不停地迈动双脚,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对于学术成长,他则风趣地提出“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多年来,邢福义教授正是以此自勉,不断攀爬学术高峰,不断写下“爬山故事”: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继而擢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终成大家;他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成果,在海内外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1999年,他在华中师范大学创建语言学系,在他的引领和带动下,学科与团队迅速发展,汉语语法研究在国内处于顶尖水平……

从古稀之年到耄耋之年,邢福义教授仍在向更高的山峰攀登。2011年,由他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立项。2013年,他以《语法问题献疑集》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这已是他四获该奖。

“语言学家不是语言警察”

自2000年以来,由于工作缘故,记者与邢福义教授一直保持联系,还时常向他请教汉语方面的问题。先生为人谦和,为学严谨。对于有些问题,若缺乏依据,他从不轻下论断;而对于语言的发展与变化,他始终持开明包容的态度。

邢福义教授的研究注重与时俱进。他一直强调,汉语语言学发展要跟上时代步伐。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走向下,要努力改变传统汉语研究的纯人文状况,重视汉语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研究与信息处理的“联姻”。他还强调,语言是“活”的,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当网络语言刚刚兴起的时候,曾一度引起社会上的关注和争议。对此,邢福义教授不仅持包容态度,而且认为它让语言变得鲜活起来,推动了语言发展。

“语言学家不是语言警察。”邢福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何必要限制网络语言的发展?这本来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而且汉语本身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筛选力,经过时间考验,好的说法会保留下来,群众不接受的说法自然会被筛汰,用不着担心。

近些年,记者和邢福义教授仍时有来往。老先生只要出了新书,便会欣喜相告,嘱咐记者前去取赠书。

翻开邢福义教授生前所赠的《寄父家书》,扉页上题赠的字迹工整遒劲。先生虽已逝去,仍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为人与为学风貌。

《寄父家书》收录了1955年至1991年间他写给父亲的200多封书信,书末还附上1992年至2017年记事,生动勾勒出他的成长轨迹,也折射着社会变革。这亦是一本别样视角的“回忆录”。邢福义教授在整理家书的过程中,也梳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与学术生涯,并感慨地写下:“中华水土,养育了中华文化、中华科技、中华风骨。当今的中国人,重视外国理论的引进,但也懂得,再好的理论都必须适应中华水土,才能在中国开花结果。中国人有充分的冲劲和自信。”

希望学生比自己更会走路爬山

惊闻邢福义教授逝世的噩耗,师生、校友和同行纷纷表达哀痛与追思。

他们在网上深情悼念:“他的这一生无疑是圆满的,于国如是,于家如是,于事业如是。他的这一生无疑是纯粹的,于语学研究如是,于生活如是,于弟子朋友如是。他的这一生无疑是精彩的,成就斐然,桃李天下,备受爱戴。”“我的语言学探索轨迹总镌刻着先生的影子。年年岁岁,春夏秋冬。抬头是山,路在脚下。先生的治学风范和人格魅力也将继续引领着我向上生长。”“先生种下的桃李,永远深深向下扎根,永远抬头仰望天空,永远怀念先生送来的春风。”“您点燃的语言学之火不会熄灭!”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邢福义教授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学者,我最大的希望是能够永远不断地自我超越;作为一个教师,我最大的希望是我的学生能够超过我自己,一个个都比我更会走路和爬山。”

邢福义教授的自我训勉数则,长期以来深刻影响着师生们——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通往山顶的路始于脚下。学术研究没有现成的路,必须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披荆斩棘、越涧攀壁,一步步地往前跨越。

“年年岁岁,春夏秋冬。”要有韧性,不然坚持不了漫长的春夏秋冬;要有承受力,不然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春夏秋冬;要自强不息,不然跟不上永远发展着的春夏秋冬。

“句号放大是个0。”学术研究上的每一次成功,都只代表一个句号。再坚挺的句号,都已成为过去时。一次次把既往成绩看作“零”,便可以一次次轻装上阵,不断发起新的冲刺。

“练好‘人’字,摆对‘品’字。”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当好“人师”。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汪国胜教授是邢福义教授的学生,在他身边学习和工作了40多年。“邢先生一贯强调,抬头是山,路在脚下;亦师亦友,‘导’字为先;为人第一,为学第二。”汪国胜教授说,邢先生的这些教导一直是自己努力践行的准则,今后将继续铭记恩师的教诲,鞭策自己前行。

邢福义教授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成果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邢福义文集》目前已推出11卷、近600万字。“先生曾为出版社题词‘奉献学术精品,不负时代重托’,这同样是他治学精神的生动写照。”该社社长周挥辉说,在出版过程中,大家再次深深领略邢福义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将带着先生的期待不断前行,出版更多精品力作。

--> 2023-02-07 ——追忆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10574.html 1 抬头是山 路在脚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