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曾祥国 杨文
阅读提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休闲农业兴起,草莓产业近年来成为不少农民致富的好产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种苗繁育水平低、栽培管理费工、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湖北省农科院草莓研究团队是我省唯一从事草莓栽培育种研究与技术推广开发团队。团队紧盯莓农“急难愁盼”问题,与省内30多家企业共建示范基地,手把手传技术、面对面送服务,每年促进农户增收、企业增效1.5亿元。
又是一年草莓红,又闻大棚草莓香。
今年草莓收获季,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道劳四村莓农谢志军格外有底气,“我们的草莓苗是用‘草莓博士团’提供的脱毒草莓母株培育的,每一株壮得很,结出来的果子品质杠杠的!”
谢志军口中的“草莓博士团”是湖北省农科院草莓研究团队。
这支由5名博士组成的专家队伍,是我省唯一从事草莓栽培育种研究与技术推广开发团队。近年来,该团队紧盯种苗繁育、轻简化栽培、土壤连作障碍等莓农“急难愁盼”问题,以科企合作完善产业链布局方式,与省内30多家企业共建示范基地,让一批草莓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每年促进农户增收、企业增效1.5亿元。
莓农自繁苗难找地
外购商品苗病株率过半
今年50岁的谢志军种了20多年草莓,家里有16亩草莓地。此前,种苗一直是他的心病,“自己育苗,我们这田块俏,不好找专门的育苗田;买外面苗子,只能碰运气,有时颗粒无收。”
谢志军的经历也是当前我省大多数莓农的缩影。
草莓是无性繁殖作物,匍匐茎繁殖过程中极易感染病毒,导致植株抗病性下降、产量降低、畸形果率增加等现象。当前,业界主要采用组培快繁的方式繁育无毒种苗,但生产成本高、种苗在扩繁过程中易产生变异,国内可规模繁育草莓脱毒苗的企业不多。农户大多自己留种或购买普通商品苗。
我省果蔬种苗产业起步晚,本地没有大型草莓育苗企业。农户只能购买外省商品苗。一项统计显示,目前外调种苗质量参差不齐,草莓平均带病毒株率超过一半。同时,草莓苗是否带有病毒,购苗时看不出来。农户一般也不会提前检测,对生产埋下极大隐患。
设计育苗“母子工厂”
年产脱毒苗150万株
如何让莓农用上放心苗?
“生产草莓脱毒苗有四个步骤:首先要在组培实验室利用茎尖脱毒技术培育脱毒原原种苗,脱毒原原种苗在专用育苗圃进一步繁殖获得原种苗,原种苗再繁殖一代即为种苗。农户和企业拿到脱毒种苗后,才能作为母株来繁育生产用苗。对操作要求高、投入大的主要是前三步,需要专门的实验室、育苗圃,土地、设备、人员等一次性投入差不多超过50万。”省农科院草莓团队负责人韩永超介绍,考虑到我省育苗企业实际,团队提出一种科企合作的育苗“母子工厂”模式:由省农科院投建育苗“母工厂”、负责培育脱毒草莓母株,企业投建育苗“子工厂”,培育生产用苗,通过分工协作,尽快建立完备的脱毒组培苗生产体系,实现本地草莓脱毒苗量产,满足市场需要。
说干就干。韩永超和同事对组培实验室育成的草莓脱毒原原种苗反复检测,确认无毒后,再小心翼翼地扦插入事先准备好的育苗基质中,继续繁育原种苗。这些基质包括珍珠岩、泥炭等,种苗全程不接触土壤,可大大减少病害爆发几率。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团队与武汉维农公司第一次合作,就育成6万株脱毒母株、30万株脱毒草莓生产用苗。经对比试验,同样条件下,利用传统地栽方式种植的种苗存活率约70%。而双方合作生产的脱毒苗存活率在95%以上,果实成熟期较前者提前一至两周,产量提升10%至20%,亩产值最高可达6万元。
据了解,目前省内已有7家企业与省农科院达成种苗生产合作,去年共生产150万株脱毒草莓苗供应市场。
“虽然企业产能离市场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已经起步了。”武汉维农种苗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吴春平说。
空中栽、站着采
“懒人版”种草莓多赚30%
见过建在空中的草莓采摘园吗?1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武汉禾盛吉农业公司基地,一座高架大棚格外引人注意:只见里面的草莓植株整整齐齐地种在一排排架子上,一颗颗红艳艳的草莓果实自然垂落,甚是好看。工人们正站在架子面前采摘草莓,十分惬意。
一旁技术人员解释,这是省农科院指导企业采用的草莓高架基质栽培新模式,每亩产值可达8万元,效益比传统地栽模式高出30%。
草莓植株较矮。采用传统地栽模式,施肥除草、疏果摘叶都需要弯腰操作,费工又费力。要吸引更多年轻人来从事草莓生产,栽培方式就必须得到改变。草莓高架基质栽培新模式应运而生。
在“草莓博士团”指导下,禾盛吉公司引入一台大型起垄机械,降低了原先小型起垄机械的劳动强度。利用泥炭、椰糠、珍珠岩等栽培基质,为草莓配制出“营养大餐”。同时,采用冬季热水循环增温技术措施和一套二氧化碳自动补充设备,为草莓大棚自动补充二氧化碳气肥,亩均可增产30%以上。
韩永超指出,让草莓长在“空中”,最大的好处就是省力,环境也舒适卫生,非常适合发展观光采摘。用栽培基质代替土壤,保水、保肥,病害少。与此同时,高架草莓的透光和通风条件远远优于地面,长出的草莓果实表面的颜色均匀,品质更好。目前,这项新模式已在武汉、荆州、潜江、十堰等省内多地推广1000余亩。
为土壤配制“营养套餐”
解草莓连作障碍
2016年秋,江陵县郝穴镇,丰泽园生态农业园,连续丰收两年的草莓基地突然“闹起情绪”——喷了药,草莓根腐病、炭疽病、枯黄萎病仍不见少。荆州市丰泽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成赶紧向韩永超团队求助,原来是出现了连作障碍。
所谓连作障碍,就是在同一土壤中连续栽培同种或者同科的作物时,用正常栽培管理措施,也易发生病虫害,导致植株长势不良、产量和品质下降。
团队分析,草莓连作障碍主要是土壤养分的缺失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所致,可利用生物能、太阳能、化学能进行土壤消毒,杀灭土壤中大部分有害微生物、杂草,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土壤消毒后补充有益微生物菌剂,重建土壤微生物菌群,减缓草莓连作障碍再次发生。
在博士们指导下,王文成和工人们利用草莓罢园期,春季轮种玉米,夏季采取雨水淋溶、高温闷棚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两年后,土壤逐渐恢复生机。
此后,团队又在武汉市东西湖、团风、巴东、秭归等多地,不断改进、示范技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省地方标准《设施草莓土壤连作障碍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于2019年通过评审、发布。
寻宝野生草莓家族
培育湖北人自己的好草莓
植物病害和人的疾病一样,都应防患于未然。不下田时,“草莓博士”们就一头钻进实验室和文献室,探究各种草莓病害的发生和防治机理。
灰霉病,导致草莓产量损失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生产上暂无草莓品种抗灰霉病,但草莓的花器官存在灰霉病部分抗性,机制尚不清楚。“草莓博士团”通过比较转录组学和动态转录组学的方法,对抗、感灰霉病草莓花器官进行转录组测序,解析了草莓花器官灰霉病抗性调控网络,对草莓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提供重要参考。
培育抗病品种仍旧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策略。目前,我国栽培的草莓品种70%引自国外。其中,主栽品种——日本“红颜”和美国“甜查理”均为上世纪90年代前后引进,经多年种植,已出现抗逆性减弱、品质下降等品种退化问题。选育优质、高产、抗病的国产草莓新品种成为“草莓博士团”最大的梦想。
在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有30亩特殊的草莓大棚,不对外开放。这里种植了300种各式各样的草莓:有的如樱桃般大小,有的通身雪白的,还有的散发出一股桃香味……韩永超介绍,这是大家每年专门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的野生草莓种质资源,“有了它们,我们就能根据育种需求,对其部分特殊性状开展鉴定、基因测序,探索重要品质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选育出满足生产需要的草莓新品种。”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省农科院已培育出我省首个草莓新品种“晶瑶”。在前辈的基础上,“草莓博士团”又选育出优质大果型草莓新品种“晶硕”,繁殖能力强且抗炭疽病、灰霉病,在省内种植面积逐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