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6日

阳新融入武汉都市圈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业生产机械化率稳步提高。

粮食喜获丰收。

阳新县淡水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

水果采摘成为市民的乐趣。

绿色乡村美如画。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2022年,阳新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扛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职责,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百湖之县、鱼米之乡的阳新县,全面融入“武鄂黄黄”“武汉都市圈”“黄阳一体化”,精心描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

聚焦产业振兴 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粮安天下。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心怀“国之大者”。

作为农业大县,阳新县加强农业生产,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应,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72.02万亩、大豆2.8万亩;油菜播种面积30.69万亩,产量4.81万吨;蔬菜种植28万亩,产量51万吨;生猪存栏量32.2万头,能繁母猪达2.73万头,出栏56.7万头;水产养殖规模46.73万亩、产量14.98万吨,增幅5.89%。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八大农业产业链条建设,按照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要求,重点打造“一片叶、一壶油、一条鱼、一只屯鸟、一篮果”的“五个一”特色主导产业。去年全县累计新发展水果、茶叶、中药材、蔬菜、食用油等重点农业产业种养规模达6.7万亩。枫林镇坳上村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全县农民合作社1642家、家庭农场1372家。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省级4家,总数达到42家;龙头企业主营收入总量达14.97亿元,带动农户11.5875万人,累计带农增收4亿多元。

强化农产品品牌培育。2018年以来,全县获得农业地理标志产品2个(阳新柑橘、阳新野菊花),鼓励各主体积极参加茶博会、柑橘品鉴会等农业类展会,阳新柑橘等品牌获得金奖3个、银奖1个。

提振乡村旅游经济。阳新县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持续打造仙岛湖、天空之城、排市滴水涯等一批精品景区,创建湖北旅游名镇1个、旅游名村5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个。2022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58亿元。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9.14万亩,整治“非粮化”“非农化”耕地2033亩、撂荒地7613亩。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完成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5.43万亩建设任务,累计建成(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65.32万亩。

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全县累计推广北斗终端350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6.3%。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640人,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1564人。选派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特派员71名,为重点产业点对点提供技术帮扶指导和“保姆式”服务。发展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4家、市级15家,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94家。阳新县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特色产业基地被认定为2022年度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又一“国字招牌”。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创新乡村治理 构建“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阳新县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化网格(湾组)治理机制,健全“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总支)—湾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中心)户”农村党组织架构,19个镇区党委下辖村级党支部(总支)368个,湾组党小组(党支部)1825个,党员联系(中心)户3547人,基层组织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逐步延伸到湾组“最后一百米”。推动15918户党员户挂牌主动亮身份,1804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有效激发共产党员身份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党组织书记,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从换届前的44.87岁降为41.73岁;35岁以下年轻干部全覆盖。高学历人数较去年提高16%,“头雁”队伍战斗力持续增强。

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县村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76%以上。

建设法治乡村。建成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4个,组建“法律明白人”队伍,在各个村、社区选配“法律明白人”1100余名。全县现有人民调解委员会398个,人民调解员有1357人。去年,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278件,调解成功2244件,调解成功率达98.51%。

加强德治,倡导农村文明乡风。持续推进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建成1个中心、19个所、368个站。围绕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组织策划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596场次。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常态化,以红白理事会建设为重点,在农村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

阳新县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切实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擦亮美丽乡村的底色。2022年,全县完成村庄环境整治村17个,超额完成6个。

连片打造一批生态宜居乡村。投入资金28400万元,推进王英、三溪“两镇七村”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

继续实施农村卫生改厕工程。新改建户厕1632户,摸排问题户厕并整改3208户,完成粪污一体化收集处理试点项目2个。

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按“1530”政策筹集农村公路养护配套资金1514万元,新改建四好农村路204公里,完成普通公路危桥改造55座,农村公路建设质量抽检合格率达100%。

提升农村污水处理水平。完成污水治理村庄累计达142个,污水治理率达41.8%,较上一年度提升了5.02%。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达90.33%,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面积76.2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61.5%,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3.2%。

推进水利补短板项目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并运行管护。实施水利补短板强功能项目6个。投入维修养护经费793.3万元,维修国有公益性水利工程8处、农田水利工程80处、水库18处;对19个镇(区)7072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立落实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协议,制定管护制度、管护办法及考核办法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机制。

实施农房建设计划。全覆盖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安全鉴定,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整治率100%;投入165.5万元资金,整治农房86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率达100%。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近年来,阳新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覆盖,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弱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能不断提升。同时,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常态化开展入户排查、部门预警工作,防止“应纳未纳”“体外循环”,及时识别“三类”对象。全县有监测对象982户3338人,风险已消除702户2287人。落实政策兜底,以人均收入11640元为标准,识别低收入人口2665户7724人。推进就业帮扶,综合运用劳务输出、项目建设促进、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返乡创业带动、公益岗位安置等方式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46088人。落实就业帮扶车间26个、乡村公益岗位数量4563个。扩大社会帮扶,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区域协作,中铝集团、省自然资源厅、大冶市等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共计2378.5万元。扎实推进“万企兴万村·携手进百强”行动,组织发动86家民营企业和商(协)会结对帮扶88个行政村,累计捐款捐物超过600万元,有力推动脱贫攻坚成效的巩固。

强化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户人口80.6199万人,自来水普及率达91%;拟投资6.3亿元,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配水管网工程建设,推进全县农村供水提质增效;投入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资金266万元,对17处千吨万人水厂、63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及部分小型分散供水点进行维修养护。

巩固农村教育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失学、辍学实现动态清零,补齐乡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完善配套设施,农村学校实现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健全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新机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大教师招考力度,2022年共招考青年教师373人,其中320人补充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巩固教育帮扶,全县义务教育阶段脱贫家庭子女未发生失学、辍学情况,发放春季义务教育补助资金15319人次781.55万元、雨露计划2307人次346.05万元。

提升乡村卫生服务能力。落实“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累计定向委托培养大学生村医36名。实施“四个一”工程,全县3家县直公立医院、3家公共卫生机构,18个乡镇卫生院和327个村级卫生室均可通过网络进行访问和使用,开展远程医疗,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上级医院诊疗服务。开展心脑血管筛查308392人,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均完成既定的卒中、胸痛等防治单元建设任务。投资4860万元(疫情特别国债2340万元),完成18个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发热门诊建设项目;持续巩固健康帮扶,所有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包括监测对象)全部纳入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范围,参保率、资助率100%。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推进特困供养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农村中心福利院实行县级直管。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老人走访慰问活动,为每位留守老人提供一份意外险、一提奶粉、一提月饼;落实农村留守老人巡访制度并建立联系人,每月对留守老人进行探视和巡访。

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试点县建设。根据全省打通农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试点工作要求,建设县级供配中心3个、镇区服务网点74个、村级站点380个,占全县417个行政村(含“两镇一区”)的91.13%,快递日均收发件量20万件以上。

强化组织保障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

阳新县全面落实乡村振兴主体责任,出台《中共阳新县委、阳新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多份文件;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针对“共同缔造”、防返贫监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秋播生产、农村电商等重点任务,积极开展调研督查,抗旱救灾、农村公路等重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开展乡村振兴“四看四比”活动,把乡村振兴纳入“双月述评”内容,每两月一主题,开展实地拉练。

强化财政资金投入。2022年第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执行数为86365万元,比2021年同期支出增加26445万元,增长率为30.62%。

强化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全县涉农贷款余额220.26亿元,比年初增加42.3亿元,增长2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投入10510万元,为210家涉农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推广“省农担+政府+银行”信贷模式,投入7690万元支持85家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效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融资难题;对358个行政村进行“整村授信”,累计建档评级105434户农户,建档评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17户,累计授信金额24.5亿元。

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托管服务,全县土地托管面积达67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09万亩次。支持供销社参与阳新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建设县级电商运营平台,打造“挺美鲜森”“李尚仁菜籽油”“雷声再生稻大米”“圣枫油面”等涵盖粮油、干货、水果等一批具有供销特色品牌农产品。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51个村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组建成立集体经济组织360个。组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登记赋码信息自查、申请变更登记、信息确认等工作,完成率达100%。

策划:阳新县农业农村局

文图:何中坚 成忠益 余晓华 李雪妮

--> 2023-01-16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08553.html 1 阳新融入武汉都市圈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