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与水共生、与浪共舞的英雄史诗 2025年07月17日

□ 湖北日报评论员 付勤

1966年7月16日,73岁的毛泽东最后一次畅游长江。

面对浩荡江水,他挥臂击水,轻松笑谈:“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

这段话,有着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相似的浪漫情怀,既超脱又炽热,既深沉又执着。这一天,从此镌刻进武汉的城市记忆,成为融入大江大河的城市基因。

渡江,对这座城市而言,不只是一个动词,而是一首跨越千年、横亘时空的与水共生、与浪共舞的英雄史诗。

当第50届武汉渡江节的浪潮再度奔涌,我们所看到的,是“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壮志豪情,是“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的精神密码,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蓬勃生命,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坚定从容。

时间无声流转,是记录者也是见证者。伟人那些诞生于长江浪花中的瑰丽想象,已全部成真。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实现了。仅在长江武汉段,就拥有11座跨江大桥。整条长江上,已建成和在建桥梁达270多座。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实现了。长江三峡,矗立着全球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已运行22年,用钢铁之躯兑现了“治水兴邦”的千年承诺。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实现了。进入高铁时代,武汉不仅是祖国立交桥,还是“超米字型”高速铁路网中心。长沙到武汉直线距离约300公里,高铁最快1小时18分钟可达。打包一条武昌鱼,到长沙还是热的。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实现了。不管酷暑寒冬,长江边永远有游泳的人,有钓鱼的人,有闲庭信步的人。渡江节这一天,长江边人山人海,人们把这一天过成了盛大节日,有人涂着彩绘,有人扛着标语,尽情享受亲水的快乐。不少网友感叹:武汉人的精神状态遥遥领先。

作为长江干流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湖北人亲近长江、保护长江、敬畏长江,但从来不曾惧怕长江。

1998年洪水滔天,武汉龙王庙堤段,16名守闸人立下“人在堤在”的生死牌。68岁的王占成跳入管涌漩涡,抢赢了“晚半小时汉口可能不保”的生死时速。1998年大水过后,万里长江打响了“力锁龙王”的战斗。各地江河沿岸开展了以堤防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长江干堤得到全面加高加固,防洪墙蜕变为温情的亲水岸线,武汉两江四岸建成总长80.7公里、总面积838.3万平方米生态画廊,每年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

在长江岸边,抗洪精神完成了从“战天斗地”到“和谐共生”的升华,而那激荡江心的历史强音,至今仍在神州大地回响。

渡江节这一天的武汉江面,发令枪一响,我们冲进长江的怀抱。

渡江!渡江!今天,轮到我们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乘百舸争流之势,续中华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