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一老师因3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选择其他名校而发表不当言论,消息引发关注。目前校方通报,涉事教师已作出检讨,三名学生自主填报了心仪志愿。
在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中,顶尖学府的录取率关乎学校声誉、资源分配乃至教师绩效考核。教师既是育人者,也是体制中的普通人,承受着职业压力。学校“付出百万”,老师“从未休息”,当付出与预期背离,失望之情可以理解。然而,怒斥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以解散群聊实施“道德绑架”,已然逾越了教育者的边界。
三名学生放弃北大清华,转投其他名校的优势专业,是基于专业前景、个人志趣与长远职业规划的务实考量。“谁承担选择后果,谁就应享有决策权”,院校、专业的选择,关乎个人发展路径,其决策权理应在学生手中。教师的角色是提供信息与建议,而非越俎代庖。家、校、师生本应是教育共同体,理应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同目标。事件中,教师以“理想”之名行干预之实,部分家长以“逐利”之说反唇相讥,都模糊了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价值评判不应被单一的“清北光环”所垄断。与其让“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倾轧,不如在张力中寻求平衡点。各方以建设姿态参与讨论,尊重学生基于理性作出个人选择,共同营造支持自主、包容多元的生态,让教育走向“每条路都通往星辰大海”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