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绿色引擎 支点赋能 共建美丽中国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2025年06月28日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的全国首批EOD模式试点项目——重庆江津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开发项目。

2024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支持贵州磷化集团建设年产30万吨无水石膏装置和年产2.5万吨无水石膏包装箱产线,为解决磷石膏消纳难题、改善长江上游流域水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2024年投资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支持企业在新能源重卡领域的发展,引领商用车行业的绿色化与智能化转型。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2023年出资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引江补汉”项目。项目建成后联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在支撑汉江中下游水生态修复、具备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作为国家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市场化改革重点项目,在推动绿色转型价格政策体系完善方面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大江奔腾东逝水,长卷绵延万里途。

晨光初破,如丝绢般轻柔地铺洒在荆楚大地。远山如黛,逶迤起伏,仿佛千年的历史画卷在雾霭中徐徐展开。长江如一条银色的巨龙,蜿蜒奔腾,裹挟着东去的宏愿与澎湃的力量。

曾几何时,这条母亲河奔涌着的,不仅是澄澈如练的江水,也混杂着工业轰鸣的余震、时代更迭的褶皱与发展转型的隐痛。而今,她正谱写一曲绿色重生的壮美诗篇,铺展一幅人与自然共舞的生态长卷。

江豚跃动如银梭,在粼粼波光中织就生命复苏的密码;烟囱林立的化工厂褪去灰暗外衣,化作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砂石码头卸下“灰头土脸”的旧貌,让渡于碧草如茵的滨江步道。如今的长江两岸,早已成为百姓诗意栖居的天然氧吧、活力涌动的健身长廊。

这画卷的晕染,是中华民族千年绿梦的具象化呈现,是国家战略蓝图与生态智慧的同频共振,更是无数幕后耕耘者以汗水为墨、以岁月为笔的深情书写。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引金色资本为源,焕发万里青山,以金融“活水”为脉,润泽神州大地的每一寸绿色沃土。6月28日,“绿色引擎 支点赋能 共建美丽中国”2025绿色发展大会在荆楚大地激荡起生态与发展的交响,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与湖北省财政厅联袂,邀百余位院士专家、行业领袖、一线先锋齐聚长江之畔,交流前沿观点,分享湖北经验,共谋美丽中国建设之路。

长江奔涌,见证生态觉醒的浪潮;东湖垂柳,摇曳和谐共生的诗行。这场对话,是金融血脉与绿水青山的深情相拥,是时代命题与躬身实践的同频共振,更将镌刻下人类与自然携手向前的铿锵足迹。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 巨轮领航千帆渡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强音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应运而生。作为我国首支国家级绿色发展领域的政府投资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汇聚了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以及上海市等长江沿线11个省市的共同努力,首期规模达到885亿元,于2020年7月正式在上海扬帆启航。从黄浦江出发,沿长江劈波斩浪,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建设美丽中国为核心任务,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战略实施,推动经济发展驶向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航道。

资金是绿色梦想的血脉,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持续不断地将金融“活水”滴灌至最迫切需要的绿色土地,其投资范围涵盖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这些领域,是中国当前及未来绿色发展的战略要地,是巩固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根基。绿色基金迄今为止已成功落地70个项目,投资金额接近300亿元。这些投资宛如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成功引导了超过千亿的社会资本流向绿色领域,有效发挥了国家级基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和撬动效应。

近年来,绿色基金的资金运用效率不断提升,特别是在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瓶颈、难题方面,展现出责任与智慧。2024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了贵州磷化集团的磷石膏综合治理项目,直击长江上游普遍存在的磷石膏污染问题;支持了上海岚泽绿色甲醇建设项目,助力国际航运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与江西金控共同设立了矿山生态修复平台,探索矿区生态重建的新途径;投资了宜宾丝丽雅生物基绿色纤维项目,推动传统化工纺织企业的绿色转型……每一个案例,都是绿色基金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关键环节的生动例证。

在积极支持国家战略实施的同时,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致力于投资模式的创新,持续探索以可持续的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绿色工程项目投资领域,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致力于以可持续的方式推进各项生态治理活动。该基金充分利用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和“生态+”投资模式,将环境改善与产业升级、资源开发、区域功能提升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从江苏宜兴滆湖西岸的“生态+产业”联动项目,到吴江环太湖的绿色空间重塑,再到四川成都龙泉山的国家储备林建设……每一个项目都是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宛如一颗颗镶嵌在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宝石,串联起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图景。

在企业股权投资的领域,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敏锐地捕捉到行业前沿的创新动态,致力于支持绿色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行业,绿色基金将目光投向那些具有更高成长潜力的细分市场:联合领投华能新能源项目、支持徐工汽车在新能源重卡领域的发展、投资汽车智能网联企业联创汽车电子,从而为新能源体系的建设以及绿色智慧出行的发展按下加速键。同时,在氢基能源、绿色飞机、新型储能、可控核聚变等更具前瞻性的新兴领域,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积极布局,投资上海岚泽、美克生能源等一批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耐心资本的力量,扶持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在全球绿色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

子基金体系的布局,是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撬动更广阔社会资源的战略支点。通过与沿江省市合作设立区域性或产业专项绿色发展子基金,构建起广阔的绿色投资网络,将国家的宏伟战略意图与地方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这些子基金犹如遍布大江南北的绿色触角,更敏锐地捕捉各地绿色发展需求和投资机会,将国家级基金的引导作用精准地传导至区域经济的末梢,激发出各地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投资实践,不仅仅体现在一系列投资数据上,更象征着一片片重现的蓝天、一汪汪恢复的碧水、一个个焕发新生的绿色产业。站在“十五五”美丽建设的新起点前,绿色基金正发挥着国家级投资基金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引领性力量,为建设美丽中国绘就着浓墨重彩的时代画卷。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 战略支点展新颜

湖北,联通南北,承东启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浩浩长江横贯湖北1061公里,岸线长度全流域第一。

湖北是国家战略性工程三峡大坝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湖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韧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

在污染防治的战场上,湖北成功打赢了一系列艰难战役。面对因“化工围江”导致的长江岸线污染问题,湖北采取果断措施,完成472家化工企业的“关改搬转”,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的“清零”;针对磷石膏污染问题,湖北率先颁布全国首部磷石膏综合治理地方性法规,并在技术应用上不断取得突破,去年磷石膏的综合利用率达到了70%;城乡污水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全覆盖,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稳步提高;畜禽粪污和船舶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和水域环境持续改善。

生态治理的成效,直观地反映在山川湖泊的面貌变化上。湖北省长江干流水质连续六年保持在Ⅱ类标准,奔腾的江水滋养着沿岸的生机与活力。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更是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一库清澈的净水,持续不断地向北方输送,满足饮水需求。此外,湖北坚定执行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这不仅是对母亲河深情的回馈,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体现。非法码头被关闭,腾出的180多公里岸线经过精心绿化,超过1400万平方米的绿地重新拥抱长江,成为市民休闲、候鸟栖息的生态走廊。

绿色发展的浪潮,在荆楚大地澎湃激荡。绿色航运蓬勃发展,武汉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稳居长江中上游之首,繁忙的航运线上,电动船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湖北积极探索“风光水火氢”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清洁能源装机量达到8430万千瓦(含三峡),占比高达68%。十大绿色转型工程的推进、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打造,推动着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中碳登”成为湖北的新名片,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有望演变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金融中心。

湖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生动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果,坚实地迈出了落实国家战略的关键步伐。这片土地正以日益鲜明、日益美丽的绿色底蕴,向世界展示着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湖北:

金融“活水”润荆楚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与荆楚大地的绿色故事,是一曲国家力量与地方实践和谐共鸣的交响乐章。每一笔投资,都紧密地将国家的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机制与地方的切实需求相结合,催生出创新的发展模式,点亮引领未来的绿色希望之光。

工业污水、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理,曾是阻碍湖北绿色发展的顽疾。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敏锐地察觉到区域生态治理的“小散乱”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与湖北省生态环保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成立湖北长江国绿生态环保合伙企业。此举旨在全面支持省内28个相关项目的建设,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处理约2000万吨工业废水、25万吨固体和危险废物、80万吨农业有机废弃物,实现约5万吨废旧锂电池的拆解破碎和550万吨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在与湖北生态环保有限公司的投资合作过程中,绿色基金逐渐探索出一条国家级投资基金与省级平台协同作战、创新解决生态治理难题的新路径。

从三峡至丹江口,一项宏伟的工程穿越连绵的山脉,在地底深处悄然延伸。这便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后续首个重大项目——“引江补汉”工程。该项目的目标是增强南水北调中线的供水保障能力,并向汉江中下游地区补充水流,缓解枯水期的困境,同时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2023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入15亿元,积极支持这项世纪工程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绿色理念贯穿始终,包括废水的循环利用、植被生态混凝土边坡、智能降尘系统等创新绿色技术的应用,这些独具匠心的环保细节,充分展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在湖北,从宏伟的国家战略到细致的县域实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资金流向最能改善民生的领域。应城市的老县河和短港河,曾是典型的黑臭水体,氨氮超标,严重损害了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治污工作迫在眉睫。绿色基金及时为当地的截污控源、清淤疏浚以及生态护岸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短短几年间,黑臭河道转变成了清澈碧波,两岸的绿道也成为了人们散步和嬉戏的休闲场所。

为了更广泛地支持湖北绿色产业的发展,深度挖掘并培育本土绿色创新力量,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与建信股权及湖北宏泰集团携手,共同设立湖北省绿新领航股权投资基金。这支总规模达15亿元的绿色产业子基金,旨在更精准和灵活地发掘及投资湖北本土的绿色科技创新型企业和成长型绿色产业项目。在不久的将来,一家利用废弃物生产生物基材料的初创公司,或是一家提供智慧环境监测服务的小微企业,都有可能成为绿新领航股权投资的对象。绿新领航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将在战略规划、市场对接、技术孵化等方面为企业全面赋能,助力这些企业将绿色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推动“小而美”的创新项目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增长引擎。

结语——绿水青山绘新篇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作为绿色发展领域的“国家队”,在荆楚大地及整个长江经济带精准投资、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它宛如一座绿色桥梁,连接着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与地方实践的具体落地,也连接着绿水青山的美丽愿景与金山银山的繁荣现实。

我们亲眼见证,母亲河告别浊浪滔滔,重焕清波荡漾的澄澈容颜;我们欣喜目睹,沉寂的河床再现鱼翔浅底,又赋盎然无尽的蓬勃生机。我们自豪看见,传统工业披上了绿色的新装,清洁能源点亮了希望的灯火。这些转变,带来的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嘴角上扬的弧度、眼神中闪耀的光芒。他们,曾经是渔民,现在变成了护渔员;他们,曾经是工人,现在转变为绿色技术员;他们,曾经是河畔的居民,现在担任河湖长……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讲述着绿色发展带来的真实的幸福感。

展望未来,中国的绿色发展浪潮正奔涌向前,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愈发响亮。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将继续在绿色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创新投资模式,积极发挥引领和杠杆作用。湖北将继续承担起战略支点的重要职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朴素而深刻的真理,掀起绿色发展的浪潮。我们正置身于这一浪潮之中,努力成为时代的先锋,带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迎接一个更加美好、充满希望的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