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婉琪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使用“稻草人”这一生动比喻,警醒各个部门在遵守或执行制度上要防止先紧后松、上紧下松、外紧内松、言紧行松等问题,不要让好的法规制度沦为“稻草人”,要让作风建设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产生实效。
作风建设规定是
踏石留印的铁规矩
在我们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党的优良作风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历史上,即将全面执政的“约法八章”,不是做做样子,而是令行禁止,是人民解放军铁的入城纪律和优良作风。攻打锦州的战士不吃老百姓的苹果,由此荣获“仁义之师”的美称。今天长期执政的作风建设规定,更不是为了作秀,而是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面对“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我们党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开端,开启了一场以上率下,以作风建设为切入口的自我革命,向全党、全国人民表明刀刃向内的坚决态度,释放不胜不休的强烈信号。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从整顿“会所中的歪风”到肃清节日里的不正之风,从整治“文山会海”到破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小切口”成功开创了“新局面”。这场作风建设的持久战让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荡涤大江南北,赢得了民心。
作风建设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优良作风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不良作风的摒弃也并非一蹴而就。中央八项规定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我们党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丰富完善相关实施细则,使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牢、越扎越紧。继续把“笼子”扎得更好,关键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硬功夫”、坐“冷板凳”,要聚焦制度是否真落地、问题是否真解决、群众是否真满意,用钉钉子的精神,让作风建设规定成为全党上下不敢碰、不能碰、不想碰的红线。
作风建设规定是
坚守本色的硬杠杠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1940年,正值中国艰难抗战之际。在重庆,国民党达官显贵奢侈应酬热闹不绝,“每席有至百元者”。在延安,毛泽东同志请客,吃的是白菜、咸饭,桌上唯一的“油水”是邻居大娘送的一盆鸡汤。朴素的“延安作风”打败腐朽的“西安作风”,靠的不是觥筹交错,而是为民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作风建设规定是对每个共产党人在坚守为民本色上设下的硬杠杠,是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制度保障,不是外强中干的“稻草人”。
坚守本色必须有信念支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缺乏精神支撑,为了落实而落实,就是用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过程中,必须固本培元,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狠功夫,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局面。
作风建设规定是
实事求是的动员令
马克思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表明理论指导颇为重要,但实践活动更为关键。我们经常讲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就是这个道理。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中央八项规定,人民不但听其言,更观其行。在作风建设规定落地的过程中,又总是会存在新的作风问题。比如,在执行过程中政绩观异化,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喜欢铺摊子,提不切实际的指标,搞层层加码那一套。导致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有的领导干部长期脱离实际,缺乏与群众的现实联系。加强作风建设要实事求是,不要层层加码。要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如果脱离了实际,最后是难以长久坚持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本遵循。
坚持实事求是,重点在于摸得到“实”、看得到“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靠深入调查研究下功夫解难题,靠贴近实际和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抓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要“下马”看看,“牵马”走走。“下马”看一看,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矛盾和实际需求是什么。“牵马”走一走,了解制度政策与当地实际之间存在的矛盾。只有“下马”看清楚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牵马”搞明白群众现实问题诉求,才能悟得透如何“骑马”走好未来路,交出赶考优异答卷。
制度的生命力既在“立”,更在“行”。无论制度体系多么完善,若是缺乏刚性落实,终究逃不过沦为“纸老虎”“稻草人”的结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央八项规定是管长远的铁规矩、硬杠杠,充分彰显了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恒心、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党的自我革命的信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要用“讲认真”的精神,推动作风建设走严走实;用“有韧劲”的行动,推动作风建设做深做细;用“下恒心”的坚持,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为正作风、治歪风、树新风筑牢制度堤坝。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