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档案馆花山新馆。

1952年3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

省档案馆花山新馆特藏库。

便捷的查阅大厅。

6月6日,湖北首届全省档案系统行业技能大赛在鄂州开赛。
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全球范围内层级最高的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填补了我省“世界级”档案文献遗产空白。
6月4日,省档案局、省档案馆、随州市联合召开随州曾侯乙编钟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座谈会,现场发布第三批湖北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荆江分洪档案”“蕲春县李时珍医史文献”等18项珍贵档案文献入选。
6月9日,省档案局、省档案馆围绕“请听档案说”主题,开展第十八个“6·9”国际档案日暨“档案馆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公众走进档案馆,体验深厚的档案文化,感受档案的独特魅力……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档案生动地走入人们视野。
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是党和国家宝贵财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离不开档案文献的传承赓续。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档案工作,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强调“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
湖北省档案馆作为国家综合一级档案馆,现保存有自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至今的各种档案资料136万余卷(册),馆藏“汉冶萍公司档案”“江汉关税务司档案”和“辛亥革命档案”入列《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22年,位于光谷东的花山新馆正式开馆,整体具备良好的档案保管条件、智能化的安全保护设备和现代化的档案服务设施,为高效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人民群众提供了坚实基础。
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
2025年新春伊始,全省“新春第一会”聚焦“支点建设”,重点实施“七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要求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推动全部工作向建成支点聚力。
档案工作如何服务建成支点?
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延伸到哪里,档案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省档案馆以档案资政为抓手,通过深入挖掘档案资源,精心编报《政府过紧日子 百姓过好日子》《湖北“支点建设”的历史脉络》《湖北对外开放发展历程》《红色档案助推湖北文旅发展》《档案里的作风建设》等《档案参阅》文稿,以档案之智促社会之治,为省委决策提供史料借鉴和参考服务,部分建议、历史经验及启示被采纳,多篇文稿获省领导批示肯定。
锚定“支点建设”总目标,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及湖北省委“七大战略”具体部署,用心用情收集整合重点领域、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项目档案资料,做到重要档案资料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加快建设湖北省省情、红色资源、“三高地两基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抗疫、防汛抗洪、生态文明、人才资源、楚文化、民生十大专题档案数据库,全方位、全景式记录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历史进程。仅2024年,就建立专题档案目录1132万条,为全面记录留存党领导湖北推进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构建新时代湖北记忆贡献了档案力量。
改革创新是支点建设的内生动力,也是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机遇挑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利用需求,省档案馆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完善法律法规、活化利用档案资源等方式,推动档案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群众。全省已建成数字档案馆73家、数字档案室17家,117家国家综合档案馆接入湖北省档案资源共享利用平台,上传开放档案及民生档案目录数据917万条。通过开展名人档案、院士档案、将帅档案、湖泊档案、方言档案、非遗档案、抗疫档案、省情档案、楚菜档案、书画档案等特色档案征集工作,逐渐形成门类丰富、载体多样、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档案资源体系,“四个好”“两个服务”的基础越来越牢固。
红色档案诠释“三大精神”
红色档案蕴含初心使命,是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历史印记、是全党的宝贵财富。截至2024年底,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红色档案数量共计51264件(张、册、条)。
让红色档案活起来、火起来,使之更好地彰显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省档案馆大力开展红色档案资源普查,加强与党史部门、博物馆、红色纪念场馆等单位联动,运用数字化技术整合红色资源,建设湖北红色档案专题数据库,举办红色讲堂,办好《档案记忆》红色期刊,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对重大题材的开发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创作、推出一批红色档案精神产品,以珍贵档案史料展示党的红色历史、丰功伟绩和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党性追求。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引领人昂扬向上,感召人发奋图强,激励人勇毅前行。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我们锚定湖北发展的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在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中开拓前行指明了方向。
“三大精神”同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湖北这片英雄的土地筑就的精神基座,连通着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共同精神品质,映射在红色档案的历史印记之中。
省档案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扛牢使命责任,持续加强“三大精神”学习研究、宣传阐释和内化转化。建成湖北抗疫档案文献展藏中心,举办“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湖北开国将帅”档案展等红色展陈,接待参观达1.2万人次。为湖北籍开国将军著书立传,录制采集将军后代口述档案时长超七千分钟,持续制作播出《档案里的湖北开国将军》微纪录片,累计观看超8000万人次。编辑出版《湖北省情档案》《湖北抗日战争档案史料汇编》《中共湖北省历次代表大会报告汇编》等多部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档案著作,切实发挥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真正实现让档案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做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
服务民生彰显档案“温度”
支点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档案工作惠及民生,贯穿于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过去一年,省档案馆共接待查档单位及群众1.5万人次,复印、打印档案资料4.2万页,为群众提供学历、户籍、工龄、房产、出生等方面证明,解决了一批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了查档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从“等上门”到“走上网”,档案工作在服务群众中守正创新。市民纷纷赞叹,查档体验越来越好。2022年,省档案馆成功与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考试院实现馆藏学历档案数据共享,为查档群众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2023年,省档案馆正式启用“湖北省档案资源共享利用平台”,平台向上全面对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异地查档无缝连接;省内横向对接湖北政务服务网、鄂汇办APP等终端,实现网络查档功能;向下覆盖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实行“跨馆查档、异地出证”。2024年,省档案馆共受理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提交的跨馆异地查档申请3225人次,较上年度提高56.78%。深化“中西部十一省”馆际交流合作,先后与江西、湖南、安徽、河南、重庆、陕西、甘肃等省(市)级档案馆签署了《民生档案跨馆查询利用服务协议》,解决了跨省(市)查询堵点问题,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2024年征集各类档案资料近万件,包括抗疫档案资料7700余件、名人档案1700余件等。开放审核馆藏档案4万余卷,纸质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0.7%,与图书馆建立跨机构数字资源共享利用机制,10项科研课题获国家档案局验收,7项科技项目获国家档案局立项。“故纸堆”变“聚宝盆”,“档案库”变“思想库”正逐步成为现实。
千古兴业,关键在人。
6月6日上午,首届全省档案系统行业技能大赛在鄂州开赛,18支代表队围绕档案法规与标准知识掌握等内容展开角逐。后续还将开展文书档案整理、档案修复、档案展陈讲解、视频制作等多项赛事,推动档案工作者全面提能增效。
今年以来,省档案馆认真落实省委“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要求,大力开展国家级档案专家、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和全国青年档案业务骨干(“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兰台大讲堂、兰台微课堂活动,以讲促学、以学促干;通过举办全省档案馆馆长培训班、档案业务骨干培训班、企事业单位档案业务培训班等,轮训2000余人次;实施“青蓝”结对工程,建立“老档案”与“新档案”一对一帮扶机制,畅通年轻干部成长机制,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本版文图均由湖北省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