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志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孝武 摄)

梁红清。

黄伟。

杨愉锐。

胡洪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孝武 通讯员 包晓霁 常梦星
荆楚大地,见证老兵荣光。
在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中,有4名湖北退役军人。其中,国网荆门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二次检修二班班长皮志勇,武穴市大金镇梓秀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愉锐,天门市拖市镇何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红清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公安厅信访处副处长、四级调研员黄伟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
加上2020年11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二班班长胡洪炜,自全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以来,湖北已有5名退役军人获得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他们用永不褪色的战斗姿态,在各行各业诠释着新时代老兵的风采。
国网荆门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
二次检修二班班长皮志勇
扎根巡检一线26年
成长为专业领军人才
5月26日下午,位于荆门市东宝工业园的220千伏雍冲变电站里一派繁忙。
一架无人机从机巢升空,按照规划航线往来于设备之间,悬停拍照、回传数据;室内,全国劳动模范、国网荆门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二次检修二班班长皮志勇,带领数智青年团队,指挥若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现场看到,运用皮志勇自主创新研发的一键巡视装置,“90后”工人王瑞和金申义仅花20分钟就完成了该站所有二次设备定值等重要运行参数的复核工作。这些工作原先需要2人在现场巡视,耗时2天才能完成。
50岁的皮志勇,还是“皮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扎根一线26年,他从一名退役军人成长为电网检修专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带头人。
“我当兵是在高炮团,每天训练的主要科目就是监测飞机航向,这个对精度要求很高的科目,让我养成了爱钻研的习惯。”皮志勇告诉记者。
1999年6月退役后,皮志勇加入国网荆门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他用一年时间跑遍了全市所有变电站,凭着军人的硬朗作风,摸遍了变电站的每一个设备,先后写下了10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组织完成了33座新建、改建变电站的安装调试工作,在电力检修、安装、调试等3万多次操作中无一差错。
“皮班长常常对团队成员说,可以做对十万次,绝对不能错一次,出一次差错就是事故。”国网荆门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党委书记龚瑞介绍,皮志勇的军人作风影响到整个团队,从2004年当班长至今,他带领的班组从未出过差错。
在皮志勇看来,新时代工人还要善于创新。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他一项项琢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寻最优解,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二次设备一键巡视系统”可快速复核参数,使过去两天的工作量缩减到20分钟;“冷凝除湿装置”将过去高发的直流接地故障率降低到零;“电网自愈精灵”消除了电网的串供断面风险……
目前,皮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已进行了数千次创新实验,获得创新成果56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团队成员中,有2人成长为国家电网生产技能专家,6人成为技术骨干。2020年,工作室荣膺“湖北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2024年,皮志勇带领团队探索无人机新技术应用,自主完成远程智能巡视系统建设,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率先实现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无人机智能巡视全覆盖。
皮志勇珍藏着一枚奖章,这是他在部队荣立的个人三等功。
“我父亲也是一名老兵,他坚毅、肯吃苦、有担当,我从小就想像他一样进入军营。一入军营终身是兵,我会永葆军人本色,为国家和人民多作奉献。”皮志勇说。
天门市拖市镇何场村
党支部书记梁红清
打造马铃薯产业链
带富乡亲
5月,正是马铃薯收获的时节,天门市拖市镇何场村马铃薯基地里,铺满了新鲜的土豆。不久前刚刚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村党支部书记梁红清穿梭在田间地头,不时和农机手交流收获情况。
在几百米外的薯片加工车间,分拣、切片、油炸,不到10分钟,一个个马铃薯换上新装,化身美味薯片。
“当兵3年让我学会了敢想敢拼、勇往直前,这也是我带着大家致富的不竭动力。”5月21日上午,51岁的梁红清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梁红清从小就对军人十分崇敬,17岁那年如愿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3年军旅生活,锤炼了他坚韧的意志品质。
1994年,退役后的梁红清回到家乡何场村创业,从事过摩托车销售维修,经营过通讯门店,攒下一定积蓄。
“他创业有了成果,不是只顾自己,而是想怎么能带村里人一起富起来。”何场村村民张木海说。2008年,梁红清经过多方考察,决定与本村种植能手一起发展马铃薯种植业,注册成立天门市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
梁红清总结出一套“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每年12月至次年5月种马铃薯,6月至9月种大豆,9月至12月种娃娃菜、花菜、萝卜等蔬菜。如此一来,每亩纯收入约4000元,是原来传统种植的4到5倍,村民们的荷包很快鼓了起来。
近年来,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从几十亩扩大到13万亩,全程机械化率达95%以上。何场村还通过招商,引入薯片、薯条精深加工企业新途食品(天门)有限公司,线下成为达利园、上好佳等10余家企业供应商,线上在“拼多多”“京东”等主流网络销售平台开设8个电商店铺。
一颗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如今的何场村已成为湖北省马铃薯集散地,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典型。“现在不光何场村自己发展马铃薯,还带动辐射周边县市种植面积13万亩,产业链综合产值达5亿元,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3.2万元。”说到这里,梁红清脸上绽放着笑容。
“军人是人民子弟兵,我不会忘记党和部队对我的教育与培养,也不会忘记生养我的这片土地。”梁红清动情地说,希望通过努力和拼搏,把家乡建设好,用看得见的成绩回报社会、回馈乡亲父老。
省公安厅信访处
副处长黄伟
把来访群众当家人
把群众诉求当家事
5月22日上午,湖北省公安厅信访处接待室里,副处长黄伟像往常一样,认真地倾听着上访人徐先生的诉说。
随后,黄伟留下了徐先生的电话号码,并与他互加微信好友,向他承诺将按期给出回复。
“黄警官是我见到的最负责、最有耐心的接访警官。”走出接待室,徐先生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因为自己的商铺权益受到侵害,他已为此奔走一年多了。
黄伟平均每天要接待20多位来访者。从警15年,他先后接待群众来访5万余起,得到群众高度认可。“到公安,找黄警官”,被人们口口相传。
1996年,20岁的黄伟考入空军某学院,两年后被分配到空军某学院从事机务工作。服役期间,他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2010年10月,黄伟转业来到省公安厅信访处。
“部队培养了我吃苦耐劳、沉稳坚毅的性格。面对来访群众,我习惯让他们把事情讲完、把气撒完,再引导他们依法解决问题。”在黄伟看来,军营、警营有着共通的特质:吃苦不言苦,受气不撒气,遇难不怕难。他说,来访的大都是遇到困难的基层群众,如果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一定尽力去帮,暂时解决不了,也要善待、尊重他们,对他们好一点。
5月初,黄伟接待了从缅北园区被解救回鄂的电诈受害者邓先生,由于公安机关还在调查他涉嫌参与跨境赌博一事,他的银行卡被公安机关暂时冻结。黄伟一边耐心帮他向公安机关了解银行卡处置情况,一边自掏腰包给他准备了路费,让他回老家等消息。不到一周时间,警方在厘清案件后,将属于邓先生的资金解冻。
“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他,我特地买了烟和茶叶来武汉看他,他说什么也不肯收。最后,他又把我买烟和茶叶的500元钱退给我了。”邓先生说。
“部队里讲军民鱼水情,其实警民也是鱼水情,群众找我们是信任我们。我们要把他们当朋友,而绝不能让老百姓抱着希望来,带着失望回。”为方便工作,黄伟与2000余名来访群众加了微信好友,与他们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能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被他们需要是一种幸福,我是打心底里热爱这份工作。”黄伟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对自己是一个莫大的鞭策,他将忠实履职,在服务来访群众的工作中永葆一个老兵的初心。
武穴市大金镇梓秀新村
党总支书记杨愉锐
护旗手转型
造福乡邻农机手
5月23日上午,29岁的农机手小周站在武穴市大金镇梓秀新村的油菜地里,忧心忡忡。眼看就要收割油菜了,却接连两天下大雨。如果再下,收割机就下不了地了。
“办法总会有的,这点困难难不倒我们,实在不行就人工抢收。”梓秀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愉锐说。这位曾创造过326天升国旗零失误的老兵,始终保持着军人的顽强作风。
“任何事,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成功,这是我在部队里的老班长臧涛教会我的,当年升国旗是这样,今天在农村办合作社也是一样。”杨愉锐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2009年,18岁的杨愉锐入伍来到武警北京总队。经过严格选拔训练后,他进入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并两次荣膺“优秀士兵”。2011年退役时,他决定返乡创业,立志改变家乡面貌。
杨愉锐成立农机合作社,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服务。在部队里升国旗“分秒不差”的好习惯,被他带到农机操作中。这种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让他在湖北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中一举夺冠。
杨愉锐的梦想是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杨愉锐的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2700亩,采取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无人机施肥打药等现代种植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收益。他推行“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带动45户脱贫户加入,每户年增收超9000元。
有效益就会有口碑,农机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有各类农机具226台,为周边4个乡镇10万亩农田提供服务,年收入达1350万元,合作社农机手们的年均收入也超过10万元。
农机手小周介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杨愉锐多年如一日的高标准、精细化管理是分不开的。他要求农机手们严格按照农机手册标准化作业,每天都要对农机打黄油保养,对于下田作业的农机,必须一颗螺丝帽也不能少,一滴油也不能漏。
“在百米射击中,准星差1毫米,弹着点就能差20多厘米。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细节,要用守护国旗的标准,来守护每一台农机。”杨愉锐说。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的杨愉锐,先后获得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荆楚楷模、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面对鲜花和掌声,他没有丝毫懈怠,每天早早起床。
“这都是在国旗护卫队养成的习惯,国旗每天都必须和太阳同时升起,因此我们必须在太阳升起前就起床做好准备。”杨愉锐说,他感谢军旅生活带来的好习惯,这让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总是比别人充裕一些。
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二班班长胡洪炜
勇闯生命禁区
守护万家灯火
5月下旬的大风降雨天气,让荆州市一条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出现了松动,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二班班长胡洪炜不等雨停,就带着团队出发赶往荆州检修。
“这股劲是当兵的经历教会我的。3年军旅生涯,我都是在山区服役,这让我学会了艰苦奋斗,磨砺出迎难而上的作风。”5月27日,胡洪炜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
不光是50万伏超高压线路,被称为生命禁区的80万伏的特高压线路,胡洪炜也爬上去做带电检修,他与团队还完成了世界上首次100万伏特高压交流线路直升机带电检修作业。
“我第一次爬30多米高的铁塔,也吓得腿发抖。但部队的服役经历教会了我不放弃不服输。”1996年,胡洪炜进入武警部队服役,1999年退役后进入供电系统工作,从事超、特高压电网的运行检修和带电作业工作。
胡洪炜于2000年成为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中心一名带电作业工人——高压线的“外科医生”。
为克服恐高心理,胡洪炜参加了7个月登高培训,每天在软梯上攀爬二三十回,一练就是4小时,直到在100多米的高塔上行动自如。凭着刻苦练就的业务能力,胡洪炜被选中执行80万伏特高压带电作业试验。
80万伏高压,120米高空,在不断电的情况下爬上输电塔作业……这意味着每一步都是生死考验。
直到今天,胡洪炜仍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在他穿上屏蔽服爬上铁塔之际,他的右手与高压线之间曾产生了一道耀眼的电光弧——但他没有一丝迟疑,一把就抓住了高压线。
“当时脸上好像有无数根小针在扎,感觉头发被人用劲在拔,耳朵里嗡嗡作响。”胡洪炜说。最终,他成功了,被媒体誉为勇闯生命禁区的“80万伏特高压带电作业世界第一人”。
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副班长杨展介绍,虽然带电对特高压线路检修很危险,但相比停电检修,它每小时至少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胡洪炜多年来为国家免去断电检修、挽回直接经济损失数以亿元计,是名副其实的“亿元电工”。
长年在野外和电网打交道,胡洪炜与家人聚少离多。有一次他刚把发高烧的女儿送到医院,接到了外出检修的任务。胡洪炜坦言,“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自己才能随时随地出发,圆满完成各项检修任务。”
“他身上有一股鲜明的不服输精神,这是他不断进步的密码,也是他从一名战士成长为全国劳模的精神密码。”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中心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