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5月25日,《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杭州举办,这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事。
在遥控指挥下,四个1.3米高、35公斤重的人形机器人两两对抗,熟练使用直拳、勾拳、侧踢、快速起身等招式,打得有来有回。
然而,这场比赛不只是“看热闹”这么简单。区别于做咖啡、炒菜、做家务,格斗赛场是“你来我往”的激烈互动,具有高度紧张性和不确定性。格斗动作的复杂性和对抗性,要求机器人不仅要反应快、动作完成度高,还要兼具灵活性和稳定性,对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都提出了极高要求。这恰恰是最佳的应用场景,让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出来,经受真实场景的摔打,那些看似笨拙可笑的“失败”,同样是在倒逼技术优化和创新。
机器人不是实验室里的“娇花”。全球已卷入人工智能发展的热潮中,人形机器人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尖端体现,也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验证向场景落地的过渡期,正需要一个个真实场景来做示范应用。从春晚机器人扭秧歌、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机器人格斗比赛,机器人在模仿人的系列动作,一件一件事学。动作难度升级,技术难度也在升级,把机器人暴露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训练,就能多发现问题、多解决问题。这既是人形机器人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人形机器人不断接受公众凝视和复杂环境考验的过程。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需要脚踏实地,切不能急功近利。虽然这场格斗比赛的机器人仍是遥控操作,甚至还出现一些滑稽场面,但已呈现了诸多技术亮点,全方位展示了我国人形机器人的最新发展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在公众视野里的人形机器人,不乏有“摔倒”,不乏会“丢脸”,但没有关系,因为技术的进步总是伴随着试错和失败。
汽车在刚被发明时,有人质疑它比马车还要慢。蒸汽机车刚刚出发时,也有人驾着马车与它赛跑,但没过多久,马车就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对待机器人的“进化”,大可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责。现在的不完美,恰恰是未来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