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拜谒关公陵 2025年05月26日

□ 甘茂华

春夏之交时节,正是人间四月天,我专程从宜昌去当阳市,拜谒三国古迹胜地关公陵。关羽之陵,俗称关公陵,简称关陵。关陵在当阳城西北两公里处。据清代《当阳县志·陵墓》记载,当初此处乃关公墓冢,因民众敬仰其人,“此邦之人相沿墓祭,习以为常”,时称关庙。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退走当阳麦城。孙权于临沮夹石(今远安县罗汉谷回马坡)擒关羽,斩羽,权送羽首于曹公,曹念昔日华容道上关羽冒杀头之罪放生之恩,将关羽头颅厚葬洛阳,关羽正身遂下葬临沮漳乡,即今日当阳关陵。

当阳关陵是中国三大关庙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相传关羽死后身首五阳之地,即身卧当阳,头枕洛阳,面朝太阳,手扶襄阳,脚踏岳阳,在中国大地上死有余烈,英魂不散,乃一派帝王气象。故千百年来从官方到民间,从大陆到海外,人们莫不顶礼膜拜。关公被历朝不断加封至武圣人,其谥号在清朝最终被追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作为武圣,关羽已与文圣孔子齐名;作为大帝,他也与皇帝齐位。关羽经历代褒封,公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关公墓地也随之不断演变,冢而墓,墓而庙,庙而陵。如今的关陵,按帝陵规划而建,巍峨辉煌,浩气长存。

当阳关陵占地一百余亩,中轴对称式建筑群。陵区周围,环以帝陵式红墙黄瓦宫墙。它落成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一眼望去,殿宇巍然,飞檐凌空,黄瓦丹墙,古木苍劲,让人顿生怀古之幽情。一脚踏进陵园,只见森森柏树,亭亭银杏,袅袅香烟,肃穆之气迎面扑来。沿中轴线自前至后,依次走过神道碑亭,“汉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旁有华表、钟楼、鼓楼、碑廊、斋堂、来止轩、圣像亭、伯子祠、启圣宫、佛堂、春秋阁等。在我看来,重心落在两处,值得拜读和祭奠的,一是关羽铜像,二是关公陵墓。

关羽铜像建于1990年,铜像高4.2米,重0.8吨。由台湾桃园县统天宫潘阿来先生捐资一万美金,湖北省美术学院王福臻教授设计制作。这尊铜像庄严威武、大气凛然,关羽端坐、双手搁膝,身后悬挂一匾,上书“威震瀛臺”四字。站在像前,历史风云在脑中激荡。关羽千里走单骑,灯下读春秋,温酒斩华雄,华容捉放曹,一幕幕不断闪回。他武功绝世,品德高尚,忠不避死,义不负心,堪称人间楷模。史载明朝嘉靖年间,为解南方干旱,关公显灵降雨,且盛传求拜关公有求必应,因而逐步被神化。有不知名者献上黄披风和红围巾,穿戴在铜像身上,更显高贵神采。

陵园最后面是关公陵墓。陵冢为一圆形封土堆,高七米,围七十余米,石墙、石栏环抱,绝非一般。南宋时墓前建有一祭亭,元初修建墓门、墓道。明成化三年(1467年)当阳令黄恕奏准敕建庙宇,大规模关陵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关陵古建遵循帝陵规划,中轴线布局,门上九纵九横的乳钉,正门与正殿的黄色琉璃瓦,均显示了关公的帝王之尊。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陵庙会,自明成化三年起,延续至今已有557年。据统计全球有3万多座关庙,信众超过6亿人。一千多年来,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推崇,关公文化成为联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纽带。关公崇拜跨越阶层、行业、种族,是全世界受众最广的民间崇拜体系。当阳关陵被誉为“天下第一关庙”。关公陵墓后长有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莹莹的,浓荫覆盖半个圆墓,既是一道风景,也是一个荫护后人的象征。

我在这里想留影纪念,恰遇两个福建人遥遥千里而来,便请他们帮我手机拍照。他们一个说,我们福建也有东山关帝庙,但没有当阳关陵气派。另一个说,不过,在墓地照相是犯忌的,阴气太重了,伤害身体。我说,关公浑身是阳刚之气,英雄之气,他的墓地没有阴气,只有福气。照吧,这是最好的纪念。于是,福建人笑着举起手机,竖拍,横拍,一键之下,将我定格在关公墓前,我的身心与关公的魂魄在此相遇相融。没想到的是,两个福建人竟然也打破顾忌,反而要我帮他们在此拍照留影。我开玩笑问道:不怕阴气?对方答曰:哪里有什么阴风鬼火,完全是一片坦荡光明。于是我们大笑着挥手而别。

出陵园,上车,返程。我知道每逢九月,关陵举办一年一度的关公文化旅游节暨关公庙会,那么,秋高气爽时节,我再来拜谒关陵。再见了,长坂雄风,信义当阳;再见了,忠勇功显的关陵,名满天下的关陵。我在车上打腹稿,即兴写了一首《关陵怀古》:“当阳关冢卧西郊,义薄云天气势豪。黄瓦红墙陵寝肃,古柏幽径苔痕老。铜像石刻藏史迹,春秋夜读忆前朝。英雄虽逝名犹在,世代香烟祭圣袍。”我相信,关公的形象,化作一束光,照亮我们人生前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