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芯半导体员工在检测产品。 (本版图片均为湖北日报通讯员 柯恒 摄)

三丰机器人公司生产的汽车总装车间自动产线,每分钟下线一台车。

宝钢股份黄石涂镀板公司的新产品“蓝保时”彩涂板绿色环保,产销两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富春
通讯员 丁元拾 戴鼎
一季度,黄石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投资、外贸、财政等3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1—3月,黄石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4.1%,增速排名全省第3位。全市81个重点工业增长点均投产,长城汽车、诺德锂电等重点企业产能逐步释放。
数据显示,该市有色金属产值同比增长19.10%;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00%、13.16%;前瞻布局的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氢能等未来产业打开发展新空间。
主要经济指标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彰显了黄石这座工业之城的韧性和潜力。
适应市场显韧性——
“双闪工艺”减少一半天然气消耗
国内铜加工费已内卷成负数,主要“吃”进口铜精粉的弘盛铜业,何去何从?
“依靠科技攻关,节本增效,提取金银等十余种稀贵金属,增加企业效益。”公司副总经理李立说,通过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劳动效率超过行业水平60%,人均产值近5000万元。
弘盛铜业拥有世界领先的“双闪工艺”,含硫的铜精矿在炉内高温自燃,能极大减少天然气使用。对闪速喷嘴结构优化后,今年2月以来,天然气消耗量减少50%。余热用来发电,去年自发电量1.4亿千瓦时,能满足公司24%的用电需求。一季度,弘盛铜业产值同比增长24%。
一路之隔,黄石新兴管业,主打产品球墨铸管,用于市政管道,也面临着国内基建放缓带来的市场冲击。
“降本增效上下功夫,对水、电、气等能耗极度压榨。”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些能耗同比都在下降,特别是水耗,日均下降了800多吨。原材料采购,对市场集中研判,踩低点快进快出。别人不愿接的订单,比如薄壁管,公司依靠科技攻关,接单后组织生产。一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6.35%。
宝钢股份黄石涂镀板有限公司成立联合实验室,历时6年时间研发,推出明星产品“蓝保时”彩涂板,是国内首款水性产品,环保、美观,广泛应用于北京大兴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中国南极科考秦岭站等重大工程项目,一季度产能同比增长4.24%。
夯实产业强韧性——
构建完整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风雨来袭,考验着产业链的韧性。
一条“链”能有多大效能?
西塞山十里钢城,以大冶特钢为龙头,汇集特钢产业链企业100余家,2024年特钢实现产值346亿元,成为全国第二大特钢产业集聚区。
飞沃新能源科技(黄石)有限公司,这家风电紧固件龙头企业,四分之一的原材料来自大冶特钢。西塞山区制定产业链协同方案,协调周边配套企业形成“热处理共享圈”,单位能耗下降15%。“这里距大冶特钢仅几公里,可免建仓储、物流,利用大冶特钢焦炉煤气,年节省成本800万元。”飞沃科技董事长张友君说。
逸洋制管投资50亿元的30万吨热轧精密无缝钢管产线冲刺年底投产,原材料零库存运输、全流程能耗优化方案深深打动了这家全国轴承钢管龙头企业。这些年,西塞山工业园落户红睿马、恒通石油等40多个特钢项目,仅去年就吸引12家上下游企业落户,新引进项目产业关联度达91%。西塞山区推动风电、轴承、钢管等智能制造产业聚集,人才技术、配套加工、下游延伸、原材料供应、研发创新“五位一体”供应链体系基本形成。
在黄石经济开发区·铁山区,基本形成覆盖铜箔加工、PCB、显示终端、半导体、激光的完整产业链,构建了从研发到设计、制造到检测、部件到终端产品的供应链,“光芯屏端网”产业生态圈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沪士电子生产的AI电路板一季度营收猛增;宏和电子推出全球最高端的4微米电子级玻纤布,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台光电子生产的环保型铜箔基板在全球市场独占鳌头。
黄石推进十大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搭建有色金属、绿色建材、表面处理三大供应链平台,汇聚链上关联企业3000多家,设立19只规模超110亿元的产业扶持基金。一季度,该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0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57家。
做强主体固韧性——
政策护航与经营主体形成合力
“前三个月,市场需求非常旺盛,销售实现60%以上增长,现在满产,仍不能满足订单需求。”晶芯半导体相关负责人陶盛博士说。
晶芯半导体,作为一家12英寸再生晶圆厂,经过刻蚀、研磨、抛光、清洗、测试,能将晶圆重复使用6至8次,为半导体企业节省极大成本。随着国内芯片行业爆发式增长,晶芯半导体考虑扩大产线。
“目前国内晶圆再生企业有3家,我们市场占有率35%左右,生产能力为每月15万片。”陶盛博士说,从2021年正式投产,销售收入每年以60%的速度增长,见证了中国芯片产业的蓬勃发展。
湖北三丰机器人有限公司订单化生产繁忙,公司技术人员一拨拨奔赴国内及全球,帮厂家安装调试。这家致力于智能制造研发的企业,生产的举升AGV小车广泛用于底盘线和动力总成等设备,是比亚迪、奇瑞、长城等国内厂商供应商,设备每小时装备67台汽车,比亚迪巴西工厂项目正加紧供货。
政策有力,激发市场活力。黄石市今年出台《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服务推动支点建设行动方案》,出台31条措施,聚焦政务、市场、法治、开放、产业、社会等六大方面持续优化服务,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服务全省支点建设。
向质向新,产品加速迭代。黄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打造钢之城、铜之谷、鞋之都,以技改升级,数智赋能,加速产品迭代。激发新兴产业活力,构建光之链、车之链、药之链,以产业链延伸,打造产业韧性。着眼未来产业,以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未来信息,打造黄石“算力谷”。
省委、省政府“新春第一会”发出支点建设动员令,黄石践行支点建设“七大战略”,以科创引领推动产业倍增,实现能级跨越,向着规上工业总产值过30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大关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