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鄂州“90后”用创意点燃文旅焰火 寻常街巷,田野阡陌,都可能变成“诗与远方” 2025年05月09日

“五一”假期前,街道工作者张嘉颖在南浦路上与同事们一起巡查摊位。

“五一”假期前,鄂州吴都乔街景区运营负责人李开文(左)检查汉服店价格。

峒山村栖客露营基地负责人陈川陪孩子们参加完“插秧比赛”。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楚


当“90后”的文旅“主理人”走上街区工作的舞台,走进返乡创业的浪潮里,走入商业景区建设的赛道中,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他们如何读懂时代,跟上时代?在鄂州,一场由“90后”带来的文旅市场变革正在发生。

在烟火与创新间

重构文旅江湖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楚

当小城文旅成为新风口,“90后”以独特的时代印记改写着行业剧本。他们既深谙人间烟火的吸引力,又擅长用创新思维破局,在鄂州的街巷与乡野间,张嘉颖、李开文、陈川等“90后”文旅人正用实践证明:真正的文旅江湖,是烟火气与创造力的共生。

张嘉颖在南浦路老街的“试错”与“觉醒”,折射出“90后”对小城底色的深度认知。初携“小资文创”理念试水却遇冷,她很快领悟到小城文旅的核心不在精致复制而在烟火共鸣——当美猴王翻进夜市、小龙虾变身“顶流”,当她从短视频热梗中捕捉灵感、让本地生活成为引流密码,老街才真正找回属于自己的脉搏。

李开文在吴都乔街的“叛逆”与“坚守”,展现了“90后”对文化传承的创新诠释。放弃金融职场接手文旅项目,她用“历史叠影”的建筑理念让明清飞檐与民国拱窗对话,以“华中最大汉服基地”的定位捕捉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更以不打卡、扁平化的管理激活团队创意。这种打破常规的运营模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生机。

陈川在峒山村的 “跌倒”与“转型”,则是“90后”将乡愁转化为体验经济的典型注脚。从照搬城市露营模式的亏损,到顿悟“乡愁IP”的核心是参与感——挖虾池、办抓鸡比赛、用智能手环打造田间实景游戏,他用 “轻资产、重体验” 的策略激活乡村资源,让“城里娃被大鹅追”的视频爆火网络,更让村民从冷眼旁观者变为创业合伙人。

在“反向旅游”盛行的时代,“90后”文旅人用青春的热忱与智慧证明:小城文旅的魅力,从来不在宏大叙事而在细节温度,不在刻板复刻而在创新表达。当越来越多的年轻身影涌入这个战场,他们重构的不仅是文旅市场的格局,更是人们对“诗与远方”的想象——原来,最好的远方,从不是远离人间的乌托邦,而是能触摸到烟火、感受到创新、留得住回忆的真实江湖,而这,正是“90后”正在书写的文旅新概念。

老街“织梦人”张嘉颖

用烟火气重塑街区活力

“小长假反向旅游目的地推荐”“‘五一’特色活动”“老街创意市集……”

4月25日,“五一”假期临近。鄂城区古楼街道办事处5楼办公室内,张嘉颖滑动着手里的各类短视频app,大量的搜索结果里,高赞的评论让她灵光一闪——“来一场‘撸虾大赛’!”她兴奋地打开电脑,拿出全新的策划方案。

一年前,1993年出生的张嘉颖来到鄂城区古楼街道任职,分管文旅、宣传等工作。“我很喜欢这份工作,能够快速和基层打成一片。”张嘉颖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去年“十一”假期,备受鄂州市民关注的南浦路老街迎来重磅“回归”,这里“白天行车,晚上行人”,每当夜幕降临,300余米的南浦路中段化身繁华夜市。

怎么做才能让这条承载了鄂州人记忆的老街人气更旺?

很多个周末,张嘉颖前往武汉昙华林、咸安坊等热门街区考察。“创意的文创市集、美丽的鲜花摆放……街区就是要够美够协调!”张嘉颖拿出办法:要控制招商数量,只让相对精致、统一的小摊进入。

然而,张嘉颖得到了文旅职业生涯里第一个教训:小资和文艺不是小城市的主色调。

“只让鲜花及文创摊位入市”的规则,让前来凑热闹的市民兴致乏乏。20个小摊美是美,却少有人气,领导找到张嘉颖,一起复盘调整方案。

“没有凭空出现的消费需求。”回忆这段经历,张嘉颖感慨万千:“要走进人群,顺势而为。”

张嘉颖开始联系身边的各类资源,寻找各种可能的演出和摊位。调整策略后,南浦路涌入大量人群,美猴王的筋斗翻进了南浦路,乐队歌手现场演绎《南浦路》,围观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

“这才是我们小时候逛的夜市!”张嘉颖穿梭在人群里,突然间与来往的游客共情了。

“人是流动的,市场也是流动的。”张嘉颖说,引入美猴王表演后,第二天南浦路上“紧箍咒”等小玩具就销售一空。“太有成就感了。”张嘉颖说,她开始不断尝试,让各种类型的节目在南浦路出现。最终,去年国庆节期间南浦路共享街区客流量超50万人次,营业额超600万元。

“小城有小城的玩法。”张嘉颖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收藏夹:涵盖小红书、抖快平台上的文旅爆帖、创意短视频、高赞点评。“我自己出门旅游的第一步就是去小红书搜攻略,一定有大量年轻人和我一样。”张嘉颖时常在这些热门的网络话题里寻找灵感。

她组织团队运营起“鄂州市古楼街道”视频号,一点点摸索:热门的歌曲和运镜都试试,说不定就火了。不断尝试中,视频号逐渐出现流量过万的爆款。

今年“五一”,张嘉颖策划了“撸虾大赛”及“街区音乐节”两个活动,“不管在哪里,小龙虾都是夏天的‘顶流’。”张嘉颖说,将自己放在游客的位置去思考,好的主意就会产生。5天的假期,南浦路商业街人流量21.7万人次,销售额约700万元,同比增长30%。

“在街道工作,可以在群众的掌声中找到方向、找到答案。”面向未来,张嘉颖跃跃欲试。

“创二代”李开文

用长期主义建造鄂州“会客厅”

5月1日凌晨4点,吴都乔街的商户后厨已亮起灯。送菜车碾过石板路的声响中,李开文裹着冲锋衣穿过街区,手里攥着一沓检查表:“食品安全、价格标签、消防通道,一个都不能错。”这是乔街开业后的第一个“五一”假期,她要求全员上阵——行政岗在街边支起服务台,保洁员兼职动线引导员,连她自己也成了“人形监控”,反复确认舞台特效和汉服店的妆造道具。

美国留学时的金融课堂上,李开文算过无数资产模型,却没算到自己会和老砖古瓦打上交道。2019年回国后,她在网红书店做文化空间运营,父亲却突然把鄂州郊区这片荒芜的土地交到她手里。“最初是被‘押’回来的。” 她回忆,作为资深文旅投资人的父亲,在荆门莫愁村项目扎根10年后,决意让女儿接棒新战场。

施工现场成了她的第二课堂。老师傅教她看砖缝间距,讲明清老砖的规制,她跟着筛砖队跑遍全国,看不同年代的老砖如何按颜色、规格分类打磨。“金融算的是数字,这里算的是‘一砖一瓦的呼吸’。” 李开文说。

父女俩的分歧曾在建筑图纸上碰撞。父亲倾向传统规制,她却主张 “让不同时代的建筑在这里对话”。最终,明清的飞檐与民国的拱窗相望,古楚的阙楼映着现代的玻璃幕墙,这种 “历史叠影” 成了乔街的独特标识,也成为无数游客拍照打卡的“出片地”。

“拍照经济是块大蛋糕。”翻阅着各类社交app上游客发布的乔街帖子,李开文敏锐捕捉到年轻人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她将乔街的发展目标锁定为“华中最大汉服基地”,引入换装体验、三国主题演出,并集结700多名摄影师资源。

目前,街区已有8家汉服店,“五一”前新增3家。“我们不追求数量,但每家店必须通过服务培训和价格管控。”她严格规定商户不得在节假日私自涨价。一位网友在小红书吐槽景区美食千篇一律,她立刻联系团队寄出文创礼品致谢,并启动“鄂州老味道”计划。团队走街串巷,寻找藏在大排档和居民楼里的本地小吃,说服商户入驻。“鄂州农庄的油焖虾一份才88元,武汉同类菜品价格翻倍。”她如数家珍,要让游客在一个地方吃遍鄂州特色。

在乔街的办公楼里,90后员工占了一半以上。李开文的管理方式很“叛逆”:不打卡、不限制年龄、不迷信简历。“我只看创意和责任心。哪怕应届生没经验,只要敢想,团队就带着他干。”她推行扁平化管理,每周开会时,保洁员也能直接提建议。

这种自由催生了意想不到的活力。策划团队原创的“桃园三结义”演出,将历史故事改编成“中二风”短剧,游客自发拍摄传播;市场部员工化身探店博主,用方言短视频推广街区。“账号火了归他们自己,但流量属于乔街。”李开文笑道。

今年“五一”期间,乔街首个室内天幕剧场首秀正式亮灯,《丝缕牵梦》戏曲非遗、杂技《木砖倒立》《晃管》《三生三世》全息天幕、《七彩云南》等沉浸式体验轮番上演。长假期间,乔街每天有50场演艺秀。景区内汉服店营收超20万元,乔街总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

“很多景区昙花一现,是因为只想赚快钱。”李开文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未来的目标是将乔街打造为鄂州的城市会客厅,让它成为本地人家门口的公园。眼下,乔街二期启动,安置房居民即将回迁。李开文特意在街区增设老年换装服务和亲子游乐项目,“希望老人饭后能来跳广场舞,孩子长大后记得童年在这里玩耍”。

聊到未来,她指了指窗外刚栽下的树苗:“等这些树长大,树荫下乘凉的人,才是乔街真正的生命力。”

热忱“归乡人”陈川

用乡愁IP盘活露营基地

裤脚挽起,小腿肚全是泥点子,一手提着鞋,一手拿着喇叭。5月1日,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栖客露营基地里,34岁的陈川领着小朋友跑向田野,爽朗的笑声飘扬在空中。

水清岸绿,鱼虾满塘。阡陌交错,绿荫环绕。初夏的峒山村,符合人们对于理想村庄的全部想象。“这就是记得住的‘乡愁’,我花了三年时间找到它。”陈川说。

时针拨回到三年前。彼时,刚刚三十而立的陈川决定从上海回到老家鄂州创业。“那时正值夏天,荷花盛放,特别美。”陈川说。

在文旅行业深耕多年的好友给他出了主意:自然环境这么好,可以做露营。村里干部表态——年轻人愿意回乡干点事,尽全力支持。于是,推土机轰隆作响,沼泽地变成草坪,帐篷支起,烧烤架摆上。“当时觉得城里人肯定喜欢这种感觉。”陈川说。

然而现实很快泼来冷水。露营基地冬季开业,寒风刺骨,配套简陋——停车场坑洼、厕所狭小、蚊虫肆虐,游客抱怨“只有烧烤,无聊透顶”。开业半年亏损几十万,团队因“乡下无聊”陆续离开,连父亲也劝他:“别折腾了,回上海吧。”陈川每天在基地门口发呆,“村民路过都摇头,觉得我成了笑话。”

转机藏在一次偶然对话中。同为90后的村书记伍冬提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句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陈川突然醒悟:“城里人缺的不是风景,而是感受‘乡愁’的机会。”

他决定彻底抛弃“露营+烧烤”模式,带着村民挖虾池、办抓鸡比赛。2024年春天,第一批游客挽起裤脚下田钓龙虾,孩子们举着战利品尖叫。这场面让陈川找到了方向:“农事体验才是真正的卖点!”

他像产品经理般设计活动:割稻谷变成亲子比赛,南瓜采摘升级为雕刻大赛,红薯地里埋“宝藏卡”换奖品。智能手环、北斗定位等科技设备的引入,让田间地头成了大型实景游戏场。2024年国庆,基地门票一票难求,单日接待超300人,小孩“哭着不走”成了常态。

“以前总想砸钱搞环境,现在明白内容才是灵魂。”陈川总结血泪经验:初期盲目自信,照搬城市文旅模式,结果投入300万元差点打水漂。转型后,他坚持“三轻三重”——轻资产、轻硬件、轻人力;重创意、重体验、重传播。

他带着手机支架跑遍田间,自学短视频剪辑。一条“城里娃被大鹅追着跑”的抖音播放量破百万,网友留言:“这才是真正的乡村野趣。”2024年,基地在本地生活平台霸榜12个榜首,连上海家长都组团预约。村民的态度也从冷眼旁观变成主动合作:“我家甘蔗滞销,能不能搞个‘砍蔗大赛’?”

如今的峒山村,周末车流蜿蜒数里。村民家的土鸡、红薯被游客抢购一空。

陈川最近正琢磨“二产”开发:将村里的稻米、荷叶茶标准化包装,通过直播带货走出乡村。“文旅有天花板,但让农产品增值,才能让乡亲长久受益。”他计划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体验线路。

傍晚的峒山村,夕阳洒在刚插完秧的水田上。陈川站在田埂边,看着一群孩子举着智能手环奔跑寻宝。“农村创业急不得,你得先把自己变成‘村里人’,再带着村子变成‘大家的远方’。”他笑了笑,转身走向下一块等待“唤醒”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