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云
通讯员 沈冰
“两笼红油包子,打包带走!”5月2日中午,宜昌胜利四路的汤管家包子铺人声鼎沸,操着各地口音的食客挤满了小店。
隔壁稻香阁酒楼,刚游玩三峡大坝的广州游客陈雨薇,特意提前两小时预约才能入座。在她面前,冒着热气的红油包子浸在琥珀色汤汁中,与乳白浓香的肥鱼火锅相映成趣。
汤管家的操作间里,面点师傅正将发酵好的老面剂子擀成菊花褶,填入秘制牛肉馅料。蒸笼掀开的刹那,混合着麦香与红油辛香的雾气升腾而起。“每笼现包现蒸,一天要消耗200斤高筋面粉。”老板郑锦锦介绍,她独创的老面发面工艺,让包子皮柔韧筋道,红油辣而不燥。
作为长江美食的明珠,红油包子和长江肥鱼被誉为“宜昌双绝”。红油包子可追溯至明清码头文化,肥鱼则因苏轼“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的诗句而闻名。
上午游“两坝一峡”,中午品美食双绝,充满城市烟火气息的文旅套餐,大受游客欢迎。宜昌老字号“自己人”餐饮连锁店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日均接待量是平时的5倍,单日最高消耗长江肥鱼1500余斤。“我们联合多家养殖基地,提前储备了3吨生态肥鱼,才能保障餐桌供应。”总经理向长树忙得脚不沾地。
“宜昌味道,没得改!”来自西安的美食博主林晓婷边直播边示范,“红油包子要配一杯凉虾,这才是地道吃法。”镜头里,她将包子浸入红油汤汁,咬开后大块牛肉馅与红油交融,引得弹幕刷屏“求代购”。
据统计,“五一”期间,“宜昌双绝”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2.8亿次,带动特产网销环比增长170%。
在宜昌,已有30家肥鱼地标餐厅和重点餐饮企业上线了“透明厨房”系统,让食客实时查看食材溯源信息。临江包厢内,新加坡游客陈永年正用手机扫描菜品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肥鱼的洄游轨迹和烹饪故事,这种文化体验很特别。”
宜昌市烹饪酒店行业协会预计,“五一”期间,该市日均售出红油包子30万份,肥鱼菜品12万份,带动餐饮消费1.2亿元。协会会长马建林透露:“我们正与人社部门合作制定标准化工艺和培训机制,计划3年内在全国开设500家连锁店,让宜昌味道香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