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正忙着采摘菌棒上“冒头”的香菇。

关店村“菇奶奶”“小菇妈”“俏菇娘”系列花菇产品。 (本栏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董凤龙 易雯
通讯员 尚勇
“我要6000棒!”“我要5000棒!”…… 4月10日,“飞客三菇”美食品鉴大会暨电商直播大赛在广水郝店镇关店村火热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广水商会代表、青年企业代表齐聚于此,现场认购菌菇棒的叫喊声不绝于耳。
不远处,菇棚里一排排花菇饱满圆润、长势喜人,各色花菇美食飘香四溢……在这里,村民真切感受到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红利。
“靠着一朵小小的香菇,去年关店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破百万元!”随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就在两年前,关店村还是一个累计负债40余万元的软弱涣散村。
“小香菇”撑起“共富伞”,创造产值近2000万元,带动115户菇农年均增收超10万元。“关店奇迹”背后的密码是什么?
找准特色产业,村党支部带头干
4月10日,望着现场火热的场景,关店村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的思绪回到3年前。
2022年,面对村集体经济的困境,关店村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积极参加省市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回来后,他坐不住了:“现在政策这么好,如果不抓住机遇发展产业,我这个村支书当着也无味。”
几番动员,村“两委”班子统一思想:一定要为关店村找到一条出路。
关店村地处山区,绝佳的自然环境让菇朵生长时表面“开花”,纹如刀刻,是菇中珍品。在长达40余年的香菇种植实践中,菇农积累了大量的实用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在2022年以前,关店村香菇种植存在“弱、小、散”的问题,农民很辛苦,但挣不到多少钱,村集体账本上也没啥收入。
村“两委”把原因分析透彻后达成共识——由村党支部领办、党员带头,大力推进“集中制棒、分户种菇”和“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推动香菇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智能化发展。
李绪强带动村里5名党员、群众共同出资100万元当作启动资金。
在两年多时间里,关店村获得金融助农资金、乡村振兴产业衔接资金、移民资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共计500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制棒车间,购入设备,具备日产3万棒的能力,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种植效率,菇农从种植“千袋菇”迈进“万袋菇”。
2024年,关店村集中制棒105万棒,均被村民抢购一空,带动菇农由原来的20余户增长到115户。
成立经济组织,香菇生产标准化
“干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怎样才能“干得好”呢?
2022年9月,关店村在党员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挂牌成立由村集体控股的经济组织,李绪强按照法定程序担任董事长。“目的就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保障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他说。
在李绪强的带动下,村“两委”干部、党员和技术骨干参与集体经济组织运营,通过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建棚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购制袋、统一财务管理的“五个统一”经营模式,为村民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香菇种植社会化服务,推动香菇产业朝着标准化、集约化方向迈进。
关店村依托集体经济组织,流转村内抛荒地、闲置地126亩,建设现代化养菌外棚,以每平方米5元的价格租给菇农使用。
香菇种植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为了让更多村民掌握香菇种植技术,村党支部邀请种植能手曹猛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总经理兼技术总监,全面负责技术把关。
曹猛40岁出头,2017年返乡当起“菇三代”,有丰富的香菇种植经验,他种植的香菇,每棒纯利润达到17元—18元。
“原来农户自主制棒,有棒料配比不科学、套袋技术落后、温度难掌控等问题。”通过多年实践,曹猛探索出了适合本地香菇种植的标准菌棒工艺。
2023年,关店村党支部将曹猛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目前他已成为预备党员。村党支部组建“党员+技术骨干”志愿服务队,开展“我为菇农办实事”活动,从点菌、搭内棚、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为菇农“手把手”教学,进一步优化香菇产业链发展流程。
看到家乡香菇产业的发展潜力,先后有100余名创业青年回村种植香菇或从事与香菇产业有关的工作。
推出系列品牌,打造集采平台
4月10日的电商直播大赛上,曹猛走进直播间,向网友推荐起关店香菇。
“这是我们的‘菇奶奶’‘小菇妈’和‘俏姑娘’。”曹猛拿起三朵不同大小的花菇介绍,关店村依据香菇大小细分市场,打造出三个花菇系列,精准对接不同消费群体,价格翻了一番。
郝店镇党委书记朱建强介绍,“菇奶奶”“小菇妈”“俏菇娘”三大系列产品,如今已成为郝店花菇的“新名片”。
为了推动香菇从“不愁卖”向“卖得好”转变,郝店镇党委组建香菇链党委,以党建为纽带建立香菇市场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广水市乡投集团、武汉市餐饮协会,全力打造香菇集采平台。
2024年,关店村集中制棒收入79.8万元、香菇大棚租金收入14.5万元、出售原材料收入8.8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计103.1万元。
蛋糕做大之后如何分配?
经村“两委”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以及集体经济组织董事会反复磋商,制定了“33355”的收益分配机制:收益的30%作为发展公积金提取,用于扩大再生产、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30%用于村级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建设,30%用于村民分红,5%用于积分制奖励,5%用于困难救助。“这样一来,既留足了后续发展的资金,又保障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李绪强说。
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藻类食物开发。
这让李绪强干劲更足了,“今年村里的香菇种植规模将扩大到130万棒,村集体年收入预计达到1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