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州博物馆的编钟乐舞,穿越千年而来。

炎帝故里景区,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华人前来寻根祭祖。

气势巍峨的大洪山,如同一幅巨幅的山水画卷。

广水月光海景区,渔火露营基地吸引游客如云。 (广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秋日的洛阳千年银杏谷,如同镀了一层金。(张璨龙 摄)
4月17日,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随州曾侯乙编钟》新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消息传来,随州这座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新潮的城市沸腾了。
“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成为中外交流特使。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曾随(编钟)史迹群打造成中华礼乐文明传承发展高地。”随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表示。
“神韵随州,一见钟情。”近年来,随州持续推动文旅项目建设加力提质。2024年,随州市实施文旅项目16个,总投资36.28亿元,完成投资22.13亿元、同比增长74.7%。全市接待游客3356万人次,旅游业收入2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7%。
随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随州市将以寻根节这一全国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节庆品牌为引领,聚焦叫响“神韵随州·一见钟情”城市文化IP和“休闲度假到随州”城市旅游IP,持续擦亮炎帝、编钟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和湖北大洪山这张山水名片,打造寻根祈福圣地、礼乐文明高地、旅居康养福地、休闲度假胜地,构建“一个历史文化体验区+四个休闲度假区”发展格局,努力把随州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休闲度假目的地。
把炎帝故里打造成世界华人寻根祈福圣地
4月20日,周日。在随州炎帝故里景区,炎帝神农大殿和神农像前,不少游客静默奉香谒祖。祭拜谒祖后,游人们在这里踏青休憩,感受春意盎然。
炎帝是泽被华夏的人文始祖,寻根节是增进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炎帝祭典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州市文旅局表示,寻根节是湖北的重要文化品牌,更是随州的一张亮丽名片,已经连续成功举办16届,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下一步,将持续擦亮寻根节文化品牌,让炎帝故里成为世界华人的寻根祈福圣地和共同精神家园,把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5A景区创建作为标杆性项目。
“我们坚持回归祭祀本真,围绕去歌舞、兴礼乐,邀请专家学者对拜祖大典的仪程设计、气场营造、文化彰显等进行研究论证和全程指导,规范仪程、提升品质、形成规制,为新时代国家级祭祀活动树立典范。”据介绍,乙已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坚持在传承中赓续、在守正中创新,按照“安全、节俭、创新、高效”的办节原则,主动抬升标杆,提升办节水平,放大办节效应。
此外,随州市还将推进炎帝故里景区与随县县城“景城一体化”。加快景区北大门游客中心片区风貌改造,打造集美食、展销、康养、文创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街区,形成游景区、逛城区的精品游览闭环线路。
把曾随(编钟)史迹群打造成中华礼乐文明传承发展高地
随州曾侯乙编钟共65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距今约24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考古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青铜乐器。
随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曾随文化是中国青铜礼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融合、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随州城市史迹群被纳入全省“一群五城”保护格局。下一步,将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抓好以编钟为代表的曾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礼乐文明之都。
实施曾随文化阐释工程。深化与湖北省博物馆共建“文明探源·曾随礼乐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湖北文物考古院随州站,依托曾随文物和遗址,全面梳理曾随文化的内涵和脉络。
建设曾随文化产业基地。按照“活化一批古街、编排一部剧目、打造一个产业园、办好一场音乐节”的思路,加大草甸子街、安居九街十八巷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力度,延续历史风貌,植入现代元素,完善文旅消费场景;打造编钟主题剧场,推动《编钟乐舞》《随国金声》等经典作品提质升级;建设编钟文化产业园,推动基于编钟、曾随、青铜等元素的文创产品开发利用,打造综合性文旅商店,创建国家级青铜编钟非遗传习基地;争取将湖北音乐金编钟奖颁奖盛典或配套活动落户随州,举办中国编钟音乐节。
把大洪山打造成全国知名旅居康养福地
巍巍大洪山,楚北第一峰。
大洪山198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享有“楚北天空第一峰”“中国森林氧吧”等美誉,2021年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
“我们着力推动大洪山景区‘二次创业’,实行山上山下联动运营,向旅居康养功能型景区转型升级,加快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随州市文旅局介绍,围绕大洪山发展,下一步,将塑造环大洪山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品牌。建设大洪山自行车度假小镇、自行车博物馆,承办国家级、省级公路自行车赛。围绕山、湖、村开发多条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山地运动线路,将景区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户外运动赛事重要场地。
发展“候鸟式”旅居康养游。充分发挥天然氧吧的产业带动优势,建设一批生态景观长廊、休闲康养长廊、旅居疗养基地、负氧离子“森呼吸”体验区,深化推广“春赏百花秋赏叶,夏来避暑冬赏雪”等四季游品牌,让大洪山成为养眼洗肺、静心怡神、四季休闲的最佳去处。
建设独具魅力的“华中睡眠谷”。在山上提档升级自在谷酒店群等配套设施,在山下建设自在小镇,持续提升华中首个健康睡眠基地品质和影响力。点亮大洪山“星空经济”。打造气象主题馆,开发气象研学产品,发展星空观赏、星空露营等新业态,引领星空旅游新时尚。
把神韵随州打造成近悦远来的休闲度假胜地
神韵随州,既有炎帝神农、编钟古韵,更神在人文、韵在山水,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正积极创建花园城市。
“对标我省打造一批精致旅游城市的部署,随州理当用好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条件。”随州市文旅局表示,将适应旅游消费从景点观光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变的趋势,做好整合和融合两篇文章,推动“神韵随州·一见钟情”的“流量”更多转化为“休闲度假到随州”的“留量”。
据介绍,随州市一方面将加强资源整合,形成“1+4”发展格局。主城区主打历史文化体验区,联合炎帝故里景区、随州博物馆和曾侯乙墓景区创建5A级景区,串联草甸子街、文峰里等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城市公园、文体场馆、一河两岸风光带等城市休闲度假资源,完善文旅消费场景,让游客尽情体验文化随州、寻根随州、礼乐随州的魅力。
依托山水资源建设四个休闲度假区:大洪山片区,由大洪山景区联动西游记公园、琵琶湖等景区,打造以生态康养、禅意山居、山地运动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区;银杏谷片区,建设全国知名的“千年银杏、随宿洛阳”特色小镇,打造以多类型民宿集群为特色的田园乡愁休闲度假区;月光海片区,以徐家河库区为中心整合周边两山两水三关九十九寨等资源,打造集湿地研学科普、水上观光游览、水乡风情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休闲度假区;桐柏山片区,推动西游记漂流、田王寨、抱朴谷、神农部落等景区抱团发展,打造以淮源山地运动和康养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区。
2024年底,随州市推出“随遇而安 自在小院”民宿品牌。这是随州市“休闲度假到随州” 文旅品牌的重要载体,这个品牌不仅有民宿业态,还聚合了景区、商业、美食、书店、露营等多种场景和业态,致力于打造随州惬意自在的生活消费方式。随州市创新性地构建了“自主经营+联营互动+平台赋能”的自在小院运营机制,为每个小院的主理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赋能。对于自主经营小院,随州市将提供政策支持、筹开赞助和免费的品牌宣传推广服务;对于与业主合作运营的小院,除提供筹开赞助和孵化期水、电、物业等补贴,还提供超额利润奖励,确保主理人在初创阶段即能顺利运营。
目前, “随遇而安 自在小院”小程序已完成28家特色店铺入驻并启动多平台宣传,下一步将深化运营合作、优化内容板块,并推进炎帝文化主题民宿选址及开发工作。
156公里环线串起重点景区、品牌民宿和美丽乡村
在随州旅游1号公路上邂逅“诗和远方”
美景与故事,一路相逢。
春日行驶在随州旅游1号公路上,沿线遍野绿装,流水潺潺,炊烟袅袅,仿佛置身于流动的山水画卷。
随州旅游1号公路连通10余个景区景点,串联起美丽乡村、精品民宿、旅游驿站、古村落、古建筑等,让您在路上感受随州秀美山水与千年文明……
“心形公路”成就自驾“天花板”
随州旅游1号公路以高铁随州南站为起点,途经淅河、马坪、长岭、府河、洛阳、柳林、均川、安居等镇,串起346、316、240等国道、327省道等干线,形成156公里的环线。从路线上看,道路闭环形成了爱心的形状,被网友称之为“心形公路”。
从无人机的视角俯瞰,这条旅游公路如墨色丝带蜿蜒伸展于山林绿色间,在晨曦微露时渐渐苏醒,在金色阳光穿透层林时更显浪漫。
近年来,随州市持续推进交旅融合。随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随州旅游1号公路,是将公路从旅客运输单一功能向丰富游客出行体验转变、由服务单一“景点旅游”向服务“全线旅游”转变,真正实现交通运输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车行画中、人游景中,最美的风景在路上。随州旅游1号公路是交通线,更是一条风景线。“路景通、景景通”,让市民游客“在路上”看随州美景、听随州故事。
在路上触摸岁月邂逅美景
在随州博物馆,可以聆听千年编钟的礼乐之音;在银杏谷遍地金黄中感悟秋的静谧;在月光海生态“客厅”里感受岁月静好……
基于随州文旅资源分布和路网规划,随州旅游1号公路串起随州文化公园、随州博物馆、曾侯乙墓景区、安居稻田、东润紫海、明玉珍故里、银杏谷、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仙城山、明月湾、渔火露营等14个景点。
随州旅游1号公路沿线经过麻竹高速随州东、随州南,福银高速何店、洛阳、均川、安居,许广高速柳林7个高速公路进出口,汉十高铁随州南站、随县站2个高铁站,交通便利,契合市民游客“快进慢游深体验”的旅游需求。
“沿着随州旅游1号公路,你可以触摸千年的历史岁月,你可以邂逅风景如画的小美好,你可以体验农耕的自然之趣……”青年旅行社万爱华如此推介。
催生“农文旅”深度融合
随州旅游1号公路以路为线,让山、林、水、景、情融为一体,路景相融、移步换景,更加直观地把沿途的生态、环境、资源、文化等优势展现出来,将有效赋能沿线发展。
据了解,在随州旅游1号公路沿线,山月随人、叁生有杏、白果宿下等精品民宿蓬勃发展,有调性、有特点,成为随州旅游新的吸引物。
随州旅游1号公路沿线,布局建设一批“随遇而安,自在小院”游客驿站,提供茶咖、充电、住宿等服务。同时,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停车打卡。以炎帝农耕文化为理念,依托沿线瓜果蔬菜基地,设置农事体验区,吸引游客体验、学生研学,感悟农耕文化。还将坚持“农业为本、文化赋能、旅游带动”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打造一批特色美丽乡村,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
同时,随州旅游1号公路将推动客运、物流、快递、电商、乡村旅游等融合发展,带动沿线特色农副产品走出去,“交通+旅游”“交通+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也将不断涌现。
随州旅游1号公路“链”起随州的人文景点,带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深受自驾游客喜爱的“诗和远方”,推动随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