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3日,武创院2025年创新生态伙伴大会在武汉召开。
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金字招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科技创新寄予厚望。
4月13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迎来了启动运行3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
过去3年间,武创院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灵活优势,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展望未来,武创院如何为“因聚而变、惟创则新”的发展理念赋予更多时代内涵,如何为构建创新体系、汇聚创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创新体制机制等工作开拓新局面?
4月13日,以“3生万物兴 合力向未来”为主题的武创院2025年创新生态伙伴大会在武汉召开。会上,武创院牵手国际金融论坛(简称IFF)共同打造的科技金融委员会揭牌,武创院香港科创蜂巢启动,武创院首批三个产业创新枢纽启动运营,为湖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再添助力。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然而大多数科技型企业具有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传统金融机构审核它们的融资需求时容易“放不开手脚”。
“敢吃螃蟹”的社会资本往往聚集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科技型企业被它们吸引,导致“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并不鲜见。
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说,破解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面临的资金配置不均、供需错配等问题迫在眉睫。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打出《湖北省科技金融质效提升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发展股权投资若干支持政策》《科技贷款贴息贴保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科技金融改革构建起制度保障体系。
作为武汉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难一公里”,努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的创新生态,积极探寻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在成果转化初期,武创院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以“拨转股”支持早期高风险项目,助力其走稳成果转化第一步,并根据项目不同发展阶段,引导和采用股权直投、基金投资等手段持续支持,形成系统化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以武创院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为例,在“拨转股”加产业基金的持续助力下,其孵化的一系列全球首创产品已成功走出了实验室,有望在今年上市。
锐意探索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开展更具创新意义的实践创造了机遇。
2024年11月,武创院院长李锡玲参加IFF第21届全球年会,双方共同谋划在武汉设立科技金融委员会。
“武汉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扎实的产业基础,为探索新时代的科技金融发展路径营造了良好环境。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对科技金融服务需求迫切。这些优势相互融合,使得在武汉成立IFF科技金融委员会不仅具备可行性,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有力推动武汉乃至全国的科技金融发展。”李锡玲说。推动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机制,既基于武汉自身的独特优势,更是湖北支点建设的必然要求。
IFF有关负责人说,全球经济分化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创新与繁荣的关键动力。设立科技金融委员会,就是为了搭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高端平台,通过汇聚政、金、产、学、研等多方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支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与发展,为国内外科技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关键支撑。
4月13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科技金融委员会正式揭牌,官宣落户武汉。合作从蓝图到现实,总过程用时不到半年。
IFF有关负责人介绍,IFF科技金融委员会将聚焦战略对话平台、交流合作平台、创新实践平台、研究智库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等五大核心平台建设,在武汉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与国际合作高地,助力企业国际化拓展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可以预见,通过这一立足武汉、协同中部、放眼世界的高能级科技金融平台,武汉乃至湖北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