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民生小站”释放“贴心大爱” 全省5035个工会驿站汇聚暖流 2025年04月14日

宜昌市西陵区卓悦广场红领(工会)驿站外,群团组织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各类暖心服务。

长江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工会驿站为船员送免费冷饮。

十堰市竹山县开展中秋节慰问进驿站眼部义诊活动。

武汉市江汉区精武社区工会驿站开设职工夜校。

武汉市南湖街道中央花园社区工会驿站。

黄冈市英山县物流局工会驿站为外卖小哥送上消暑水果和饮品。

“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

工会驿站建设是工会组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省委推进新时代党的群团工作高质量发展部署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湖北省总工会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和全总工作要求,聚力打造累可歇脚、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等暖心服务的工会驿站。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三星以上驿站5035个、智能化驿站2551个。去年累计服务2100万余人次。

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工会驿站打造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户外工作者的“幸福驿站”,让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更坚固,服务职工的阵地更坚实。

聚点成网

5035个驿站构建“15分钟服务圈”

建好一个家,温暖一群人。

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兴起,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力量。

针对他们长期面临“用餐难、饮水难、充电难、休息难、如厕难”等现实问题,全省各级工会从细微之处入手,推进工会驿站建设,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户外工作者“急难愁盼”问题。在工会驿站,不仅提供饮水、热饭、应急药品等基础服务,更通过送温暖、送清凉、送文化等活动延伸关爱,实现扫码入会等便捷服务。

如今,放眼荆楚大地,从云海之巅到市井街巷,从建设一线到江河码头,全省5035个工会驿站如点点繁星,织就一张有温度的“15分钟服务网”,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海拔3000多米的神农顶,“红色驿站”矗立云端,一杯热茶、一个歇脚处、一盒应急药,以最朴实的坚守兑现“职工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的诺言;

宜昌火热工地现场,“纳凉公交”利用运营间歇变身移动驿站,空调凉风与冰镇饮品,为建筑工人撑起一片阴凉;

襄阳闹市街区,“勤廉先锋号”公交车亮起温馨灯火,一碗酸梅汤、一刻小憩时光,让外卖骑手与环卫工人在奔波中感受“娘家人”的牵挂;

蜿蜒长江岸线,长江三峡通航工会驿站的灯光为远航人点亮,“水上小家”24小时守候,让“水上漂”的船员们有了停泊的港湾。

这些驿站虽规模不大,却功能齐全、温暖贴心、务实管用。正如一位郑姓船员所说:“每次到驿站都像回家一样!”

“以前只觉得是送外卖,现在有了归属感,感觉自己也是建设这座城市的一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饿了么汉街站站长郭锋说,工会驿站不仅是歇脚的港湾,更是培育责任的土壤。他们组建“蓝骑士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巡查安全隐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被温暖者终将传递温暖”的信念。

在武汉市武昌区,新就业群体建会入会率动态保持在100%。快递小哥组建34支志愿队伍,通过“随手拍”“随时报”等方式,在配送途中发现并反馈市容环境、道路安全等问题,同时参与助老帮扶、文明宣传等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

“快递、外卖小哥是跟居民打交道最多的一群人,危急关头总能看到他们挺身而出。”说起新群体,武昌区居民陈婆婆赞不绝口。

从“生命摆渡人”汪勇,火场救人小哥张裕,到带领居民扑火的骑手朱明,随车携带AED除颤仪救人的外卖小哥张宝剑……新就业群体“英雄辈出”,成为守望相助的“安全哨兵”,为社会大局稳定、湖北支点建设注入鲜活力量。

工会驿站通过提供暖心服务凝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并引导其参与城市治理,让“15分钟服务圈”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

功能跃迁

从1.0“歇脚点”到2.0“幸福+”

“趁没单,过来给车换个电,顺便喝口水休息一下。”4月1日,饿了么南湖站配送员王勇走进武昌区南湖街道中央花园社区工会驿站。

这是武汉市首个提供24小时智能化服务的驿站。自2022年4月投用以来,已服务周边33个新业态、700余名新就业群体人员。

驿站不仅提供歇脚、充电、热饭等基础服务,还根据季节变化配备特色物资:夏季供应酸梅汤和防暑药品,冬季准备姜茶和暖宝贴,雨季则提供雨衣和烘干服务。

这种精细化服务模式,标志着工会驿站从1.0“歇脚点”版本,实现了2.0“驿站+”全面升级。

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

全省已有2551个智能驿站实现刷脸进站、设备远程监控,服务数据实时接入城市管理平台。十堰市郧西县的24小时无人驿站,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动态调整服务资源,夜间服务人次同比增长65%。这种“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使工会驿站成为连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治理枢纽。

多元协同“聚沙成塔”——

去年10月起,省总工会联合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残联、省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开展“群团携手进驿站·服务群众到一线”系列关爱服务活动。

一年来,全省建成121个群团联动中心驿站,开展179项服务:团委开办“爱心托管班”组织志愿服务;妇联筹措资金、物资开展暖“新”公益活动;科协在驿站“植入”科普互动模块;残联建立辅具共享服务点,联合组织残疾人就业培训帮扶;红十字会为站点配置AED等设备,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服务拓展和升级,源自对新就业群体需求的精准洞察。

“本以为打了水漂的服务费,竟在驿站歇脚时,被工会调解员帮忙讨回,这服务太暖心啦!” 家政员张大姐满脸笑意地感叹。

襄阳市襄城区总工会打造“工会驿站”普法新阵地。辖区内 47 家工会驿站均设有职工普法角,墙上醒目公示着工会律师服务团电话,职工维权诉求反映更便捷。区总工会还安排公益律师轮流在驿站值班,每月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受理维权诉求,已坚持两年之久。

专职调解员张丽霞律师介绍:“基本每月都来驿站,为职工们排忧解难。”如今,通过在驿站持续开展普法与维权服务,工会驿站成功化解诸多新就业形态劳动群体的劳动争议纠纷,打造贴近职工需求的襄城“工会枫桥”品牌。

这些创新实践,推动工会驿站实现功能跃升:从“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的基础服务,发展到涵盖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法律援助等多元功能的“驿站+”2.0版本。

从提供一杯热水到参与城市治理,从实体服务到数字赋能,湖北工会驿站的建设实践,既重塑着劳动者的生活图景,更构建起新时代党群关系的新型纽带,彰显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湖北智慧。

角色转换

“当一天站长”背后的双向奔赴

“今天,我来当站长!”2024年6月以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当一天站长”活动在全省工会系统火热开展。

省市县三级工会3200多名干部纷纷走进工会驿站,通过沉浸式体验户外劳动者的日常工作生活,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累计达8060件。

这项创新实践不仅为工会干部了解职工需求打开了新窗口,更成为推动驿站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最终入选2024年度全国工会十大创新实践经验,获全国推广。襄阳市总工会还就此在全国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活动中,工会干部坚持以职工需求为导向,积极履行“五大员”职责: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贴心服务员;既是驿站管理员,也是民情联络员,更是业务指导员。他们协调解决创业咨询、社保缴纳、职工欠薪等各类诉求,破解外卖员“进门难”“换电难”等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送关爱、特色服务、微心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联谊等“五件事”,在重要节点和传统节日期间推出“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爱心护考”“浓情腊八”“喜闹元宵”等特色服务。

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这一重点群体,工会特别推出“五份爱”系列服务:包括“爱心餐”优惠活动、“爱心互献”互助平台、“爱新体检”健康服务、“爱新保险”保障计划以及“爱新夏令营”关爱项目。

这场“当一天站长”的双向奔赴,既让工会干部深入基层感知劳动者真实需求,又通过精准服务切实提升了职工群众的获得感,生动诠释了工会组织“阵地前移、温暖可及”的服务理念。

数读驿站建设

截至目前,我省建成驿站5035个,2024年累计服务2100万余人次,新就业形态群体送温暖慰问8万余人次;

省总工会联合15家单位建站1926个,基本形成“步行15分钟可达、线上随时可查”的立体服务网络;

建立省市县三级工会干部包联责任制,3200余名干部每月下沉驿站,解决“急难愁盼”8060件;

6家群团协同机制,依托共同打造的121个群团联动中心驿站,实施服务项目179项;

2024年以来,群团联动开展关爱服务2600余场,惠及群众超50万人次。

下一步,推动“533”引领性驿站建设,重点打造综合商圈型、专属服务型、社区共享型、智能服务型、流动灵活型五种类型驿站,2025年500家,2026年和2027年各3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