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雪征
植物栽培中,“定根水”是幼苗移栽后浇灌的第一桶水,其作用在于压实土壤、促进根系与土壤结合,确保植株存活。定根水发挥着“物理固基、生理激活、环境缓冲”的独特功能,既解决植物移栽初期的生存危机,又为其长期生长奠定基础。人才“定根水”,指的是一系列旨在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其作用在于为人才提供扎根成长的良好生态。
靶向引才,精准滴灌人才需求,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才是人才工作的源头活水,湖北地处中部,科教资源丰富,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比如,打造差异化引才策略。在引才载体上,可依托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湖北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为高端人才引进提供重要平台支撑。在引才政策上,可通过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柔性引才机制,针对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团队等,提供“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一团队一策”的精准支持。做好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榜单的发布,针对全职引才的用人单位,提供配套的经费或股权投资支持。在引才通道上,构建海内外并举、“以赛选才”的新型人才发现机制,实现引才方式的多元化与精准化。此外,通过深入推进“才聚荆楚”创新创业计划和“博聚楚天”博士后工程等,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在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中的比例。这些引才策略,有助于打破常规限制,提供个性化支持,形成独特的人才吸引力。
精准育才,分层分类培育人才,厚植人才成长土壤。人才培育是人才发展的基础工程,需要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育体系。围绕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湖北正发力做大人才增量、优化人才存量、激活人才变量,加强对战略科学家进行梯队培养;对卓越工程师进行扩容提质,支撑产业升级;对青年人才施行腾飞计划,积蓄创新动能。这一“分层分类、靶向培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完整的人才成长链条,将有效解决人才断层问题,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源泉。同时,湖北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蓄水池”作用。当前,湖北正全力推进“71020”高校创新体系建设,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有利于构建层次清晰、错位发展的学科体系,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实现各类人才各安其位、各展所长。“71020”战略目标的实施为“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61020”全链条攻关计划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为现代产业链输送高层次人才和原创性科研成果,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推动湖北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实现“三链融合”,全面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创新用才,释放人才创新动能,激活市场发展势能。在对人才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上,湖北用赋权放权激发人才活力。推出一系列“赋能松绑”的创新制度,如授予顶尖人才团队科研自主权,推行企业职称自主评审改革等。同时,通过细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施“科技人才贷”、进一步完善分配机制等措施,建立起“创新价值-人才回报”的良性循环,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让各类创新人才充分释放潜能、发挥所长。此外,还通过具体量化指标确保资源向青年人才倾斜,既解决了青年科研人员“无舞台、缺资源”的现实困境,也为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态留才,优化人才生态体系,涵养人才发展环境。人才留用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目标,需要通过制度保障、事业发展和情感认同,让人才愿意长期扎根发展。湖北正着力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等国家综合试点工作,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特点,构建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评价标准。近年来,相关部门还积极破解创新人才所在企业融资难问题,努力为人才创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早在2022年,湖北就坚持以诚待才理念,推出“楚才卡”制度,为湖北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保障,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重视人才的社会共识。下一阶段,湖北还需着力优化“楚才卡”服务,为留楚人才提供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个性化服务,增强持卡人情感获得感,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使其在建功立业中释放创新活力,在施展才华中产生向心力和归属感。
从“引水定根”到“生态护林”,既需要浇灌“看得见”的政策之水,更需要涵养“看不见”的生态之氧。科学浇灌人才“定根水”,需要把握“精准适度、循序渐进、协同共治”的方法论原则。一是要精准适度,避免大水漫灌,应当因人而异、因需而变,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特点和需求,提供高匹配度的支持。精准适度原则避免了资源浪费,让每一滴“定根水”都能精准渗透到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实现政策供给与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二是要循序渐进,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人才发展有固定周期和明显梯度特征,这就要求既要对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形成集聚效应,也要避免因资源过度向某类人才倾斜而造成结构性失衡。针对青年人才,应当在其成长关键期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让人才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健康发展。三是要协同共治,形成浇灌合力。由单一主体主导的人才政策往往存在视角局限和资源有限的问题,难以满足人才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的协同配合,能有效避免政策碎片化和资源分散化,实现人才政策的整体效能最大化,使各类人才在区域发展沃土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