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视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泽牧 王国宇
通讯员 罗廷敏
“如你所见,这就是饭卡包手机的真身。不同于传统的内折屏结构,它采用了独一无二的竖向外折叠。”这两天,16岁的高中生兰博文在B站(哔哩哔哩)火了。
在这个国内知名的视频弹幕网站上,他是UP主“兰BP”。一条《随便做的竖向外折叠手机》视频,在B站引来470多万人围观,热评7000余条,点赞超过40万。
2月2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宜昌市重点高中夷陵中学见到兰博文时,这个高一大男孩笑着说,手机是在寒假完成的,视频在网上发布后,许多研究手机的网友联系他,希望和他切磋技术问题。
“我想做一台不一样的手机”
触发兰博文动手“造”外折叠手机的,是他一贯的逆向思维使然:为什么市面上所有的折叠手机,都只有内折屏,而没有外折叠屏?
从初中开始,兰博文就喜欢研究手机和电脑组装,一有时间便在网上学习各种手机DIY视频教程,以至于很多同学都以为他们家是搞手机维修的。
“我知道手机厂商不生产外折屏手机,一定有他们的研发和市场逻辑,但我就是想做一台不一样的手机。”他说,想要进行大幅度改装,首先要熟悉手机的内部结构,包括处理器、电池、拍照、指纹识别等,但折叠的核心是柔性OLED屏幕。
这个寒假,他花光了自己的压岁钱和零用钱,在网上花600多元买了一台二手vivo X70手机,又花2000多元购置了一些手机零部件,还买了一台2000多元的3D打印机,用来打印手机外壳。拆开手机得到全套零件后,由于结构原因,电池只能改为使用iPhone13 mini的小电池,容量仅有2000毫安时出头。
但“造”出一台手机,远比他想象的要难得多。这台手机机身采用PETG碳纤维材料打印,需要测量各种数据绘制模型后,再3D打印出来。PETG是一种塑料材料,一卷要60元。“刚开始,打印成品总是不合格,一连打废了两卷,到第三卷才把手机壳打印出来。”
做到屏幕部分时,他把从二手手机拆下的屏幕,粘贴在3D打印机热床上,加热到75℃,用金刚丝将玻璃盖板和面板分离,得到了一块柔性面板。但装入零件进行测试没多久,屏幕就坏了,只能再买新的。
改装过程中,他一共损耗了四五块手机屏。折腾到第6块的时候,实在没零花钱了,便买了一块有瑕疵的刘海屏。
“新的问题不停冒出来。”他说,好不容易组装完成,实验时发现手机折叠后会无法触控,展开后又恢复正常,但是一段时间后触摸又会失灵。
“难道是这块屏幕不适合弯曲吗?”他十分沮丧。上网查阅资料后,他发现屏幕弯曲并不会导致触摸失灵,而是屏幕在折叠时,背后受到了顶托力。
他把自己关在房间反复调试,不断改进机身设计,改进鱼线预拉滑车的配合,终于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造出了属于他“独一无二的竖向外折叠手机”。整机厚度8毫米,折叠后的厚度为16毫米。去除玻璃盖板及其他零部件,重量比正常手机要轻。
“由于是原型机,所以外观还比较粗糙简陋,与主流手机没什么可比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他笑着说,但可以拨打电话和发送信息,还能使用5G网络,支持各种应用软件,打游戏也很顺畅,“经过两周的实际使用,屏幕稳定。”
“硅谷很多创新都在车库中诞生”
视频引爆网络后,许多网友都被兰博文的动手能力和钻研精神感染,呼吁手机大厂赶紧吸纳。vivo官方账号更在评论区留言:“太强了!期待更多神作。”
兰博文的母亲徐珊告诉记者,上初中时,博文迷上了电脑组装,家里都是普通工薪阶层,没给他报学科类辅导班,每天做完作业,他自己在家组装电脑。“一个主板要几百块,为了支持儿子的兴趣,弄坏了我就出钱给他买。”这次组装手机的过程中,多次拼装也破损了好几块屏幕,其他零部件的消耗就更多,“儿子很沮丧,但我和他爸爸一直支持他。”
全球领先的柔性屏研发制造巨头华星光电,也注意到了这条视频。“无论是内折叠还是外折叠,手机和面板厂商都储备了这些技术,只是外折叠屏幕在使用中容易受损,所以暂时不具备市场推广价值。”武汉华星光电t4研发机构设计工程师时圣豪介绍,手机显示屏有多层结构,分离面板和盖板对技术的要求极高,“我想知道博文同学是如何做到的,也为他的钻研精神点赞!”
“硅谷很多创新都是在车库中诞生的,比如惠普、苹果、谷歌这些伟大的科技公司。”武汉发明协会秘书长晏文临说,低成本、草根创新和自由的环境,有时对创新的贡献远胜于理论。而兰博文就是在他的房间、他的“车库”里,拼出了一台独一无二的手机。这个过程会遇到很多关键问题,比如铰链运动方向的选择、折叠时屏幕与周围部件相对运动的矛盾以及如何得到一块柔性屏等,但他都努力找办法去解决。从机械设计到软件操作,这种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创新者的潜力。
兰博文名字的谐音,是“number one”。这是父母对他的期许,也是他的梦想:“长大读工科,学习机械制造和3D打印,做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师,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