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聚力打造公共品牌 融入独特神农文化 民宿“过冬” 还需打好两张牌 2025年02月27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对神农架民宿来说,正月过后,“冬天”才真正到来。

赏雪客像“候鸟”一样飞走了,“避暑客”的回归还远在四五个月之后。

民宿扎堆的木鱼、红坪、大九湖也静下来了,不少民宿干脆锁上大门,默默等待下一个旺季的到来。

神农架民宿淡季到底有多长?9个月、8个月还是6个月,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年真正的旺季也就三四个月,包括避暑季2个月、滑雪季1个多月,“五一”和“十一”假期。

“冰雪热”拉长了民宿旺季,但要从根本上突破淡季之困,还需打好两张牌。

打好营销牌

合力塑造公共品牌

正月十五过后,客人慢慢少了,“枝子的花园”民宿主理人韦群开始料理直播的事。

说起自己在携程平台上第一个订单,韦群仍忍不住笑:“客人问我,怎么在小红书上看不到咱家评论,我当时还以为小红书是一本真正的书呢。”

韦群是一位“80后”作家,最初对新媒体营销没多大兴趣。在她看来,用心把民宿办好,不怕没人来。

一位旅行博主改变了她的看法。开业那年“十一”假期,一位旅行博主与韦群达成协议:用推广换住宿。后来,博主按照约定发了一条体验视频,“神仙住的房子!视频第一句话就把我家民宿的神韵表达出来了。”韦群说,那条视频让很多人知道了她的民宿。

那之后,韦群注册了视频号、抖音号、小红书账号,每天坚持分享“枝子的花园”美好生活。

与韦群一样,“南溪·春风十里”的刘雪丽、花溪民宿的周莉等新一代民宿主理人,也都在尝试通过新媒体平台营销自己的民宿,讲述神农架的故事。

效果没期望的那么理想。流量不高,很难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精准获客。她们找症结:一是不专业、精力有限,不懂新媒体运营规律;二是缺乏品牌影响力。

神农架有民宿1000多家,床位2万多张,规模不小,但配套设施、服务水平、运营能力参差不齐,缺乏有影响力的民宿品牌。在刘雪丽、周莉看来,民宿品牌的包装、推广、运作的成本高,很难由某一个民宿经营主体来完成。当务之急是要推进民宿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对外营销上,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打一张牌。她们期待政府设立“民宿推荐官”,培养专业新媒体团队,为民宿提供营销服务。

今年,神农架启动“民宿提质三年计划”,计划通过精品示范和政策奖补,培育130家“神农山居”旅游民宿,建设3处“自然村落神农山居集群”,合力打造“神农山居”公共品牌。

打好文化牌

让民宿自带流量

“淡季,客人来了看啥?”

“春天看杜鹃,秋天赏红叶。”

“其他地方也有,为啥一定要来神农架?”

这是韦群与另外一位民宿主理人的对话。在韦群看来,民宿要想突破淡季困局,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能在客人情感体验中留下烙印。

风景具有相似性,地域文化才是独一无二的。神农架被誉为北纬31度上的“绿色奇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生物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汇性,孕育了独特的“神农秘境”区域文化。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神农文化、生态文化、野人文化、中医药文化融入民宿中,带给游客更多文化体验。”韦群说。

韦群主理的“枝子的花园”民宿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她走村入户收集老房子旧木料、旧瓦片,搭建起神农架已经绝迹的老建筑——吊脚楼、垛壁子、板壁房。有人不理解,但韦群知道自己要什么:“好的民宿能讲故事,我要用神农架特有的建筑讲神农架故事。”

这些年,韦群又陆续把采茶制茶、植物印染、植物拓印、剪纸等非遗文化体验项目引入民宿,“我们让游客不再仅仅用耳朵去听故事,而是用眼去看、用手去摸、用心去学,去体验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韦群的尝试得到回报。2024年,“枝子的花园”民宿被评为全国乙级旅游民宿,这是神农架首家获此评级的民宿。

“还是文化味最长久,它可以突破淡旺季的界限。”韦群说,现在淡季有很多“回头客”,介绍而来的客人也越来越多。

将文化融入民宿,刘雪丽也曾做过尝试,苦于无法在传统与现代、舒适度与文化体验中找到平衡点,最终只能作罢。在她看来,韦群曾在旅行社担任过多年欧洲领队,见多识广,又有文化素养,打文化牌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对大部分民宿主理人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自身文化素养的问题,只有对神农架文化真正了解,才能把它用好、讲好。

文化的“物化”也是一个难题。文化融入民宿,最终要具象到建筑、装饰、服务等细节里,考验着主理人的创意。

破解这些难题,神农架今年打算从基础抓起:培养一批民宿管家、科普达人、乡土艺人;深挖神农文化、生态文化、野人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开发系列文创产品,用创意手段让文化活起来、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