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先进
作家李德禄的最新儿童文学长篇小说《狼桥》(百花文艺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是作者继《生地醉歌》之后的又一部反映人与自然的生态儿童文学作品。
《狼桥》以小学生陈乔桥和雷河狼为视角,为读者讲述了湖北房县小雷湾村民与名叫皮皮的流浪狼之间一系列新奇、温馨而充满温情的故事。雷河狼的爷爷斧头和父亲榔头捡到了受伤的皮皮,悉心将它的伤养好;皮皮经过淳朴善良的人性的感染与教化,慢慢培育了善良感恩情怀,潜移默化中拥有了人的秉性,与其他狼群格格不入,它一次次守护着小雷湾,守护着斧头爷一家人。皮皮和它的六个孩子(即六皮)与雷河狼一家结下深厚友谊,多次救榔头脱离险境,与野猪进行轮番大战,悉心守护小雷湾的庄稼。当洪水来临时,它助小学生平安渡河,最后却为救大头不幸被洪水冲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它的六个孩子(六皮)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子,它们偷着做好事,保村子一方平安。
在笔者看来,《狼桥》充分运用谚语、俗语、俚语、顺口溜,以及民歌、锣鼓号子等民间音乐,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作者通过丰沛奇崛的想象、设置精妙的情节,通过梦呓暗示的烘托手法,凸显淳朴善良、知恩图报的人性美,力图完成“书写人狼和谐共生的精彩传奇”的写作审美构想。
高明的小说家,大多擅于运用多种熟语,达到活跃文本气氛的目的。李德禄深谙其中要义,《狼桥》运用熟语可谓游刃有余、别开生面。譬如,作者写斧头爷讲述英子奶奶出去演讲打狼故事,运用俚语恰到好处。在小说快结尾时,写到青龙队员舞龙时也引用了顺口溜。这些熟语的灵活运用,弥漫着浓郁的民间烟火气息,使人读来赏心悦目、妙趣横生。
民歌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不仅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而且抒情色彩浓郁,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渴求与向往。小说第二章《红狼》第一部分《喊山魂》中,自创民歌节奏铿锵,颇有韵味。民歌与锣鼓号子等民间音乐、民间艺术的巧妙融入,使得小说文本节奏铿锵、韵味悠长、愉悦身心,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艺术感染力。
倘若说熟语和民歌是文学的润滑剂,那么文学想象便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或内核。充沛的想象能够让人超越现实,创造五彩斑斓的虚构世界,让读者体会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神异奇特的想象是儿童小说的生命。李德禄的儿童小说想象丰富奇崛,善于设置精妙的细节推动情节发展。《狼桥》中,通过神奇的想象有效地拓展了形象思维,将读者带入温馨治愈、奇幻绚丽的艺术世界。
值得赞赏的是,作者将梦呓手法用到极致。小说开篇便记叙了陈乔桥一个悠长的梦境,引出主人公——木雕皮皮。第五章《村侠》中,描写了乔桥梦见六皮们与自己亲热的场景。这些梦呓的场景不仅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热切期盼,彰显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创作个性和审美情趣。
宽厚仁慈的人道主义情怀,是《狼桥》的又一艺术特征。小说文本中,有意无意间体现了“与人为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中国传统善恶观遥相呼应,表达出对自由博爱的追求与向往,热忱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礼赞了善良慈悲、知足感恩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李德禄数十年如一日在创作中坚持深挖绿色资源,弘扬生态环保意识、自然生命意识,致力于助力青少年成长成人,倡导“绿色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梦”。他在写作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梦”,其实也包含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梦”。笔者认为,《狼桥》苦心孤诣描绘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梦想。《狼桥》淋漓尽致描摹了斧头爷、榔头爸爸、山乡少年雷河狼以及城市少年陈乔桥对皮皮、六皮的喜爱与“娇宠”,完全颠覆了“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等人们对狼的传统认知;而皮皮和六皮经过小雷湾山民淳朴良善的人性美的感化,懂得并学会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狼桥》通过动物小说的写作实践,描绘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蓝图,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就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一种积极回应与有益尝试。
这部小说中,也浓墨重彩描摹了陈乔桥和雷河狼两个少年的天真烂漫、纯洁无瑕的童真童趣,无论是环境描写与场景的勾勒,还是通过动作、对话、神情和心理描绘塑造人物形象,均有可圈可点之处。总而言之,是一部题材独特、个性突出、别具文学审美价值的儿童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