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美容 阮君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湖北正在推进的县域教联体建设改革,是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性重塑,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性重构。这场以组织结构创新撬动教育深层变革的实践探索,不仅破解了“城挤乡弱”的教育困局,更探索出一条具有荆楚特色的教育现代化路径。
通过组织形态变革激活教育要素的流动性
湖北创新构建“三种模式+四共机制”的教联体体系,通过组织形态变革激活教育要素的流动性,实现三大突破。
空间重构突破行政藩篱。融合型教联体实现“一校多区”统筹管理。襄阳一所高中通过“师资调配、课程设置、教研活动、质量监测、绩效考核”五统一管理模式,使成员校本科上线率提升18个百分点,创下“弱校逆袭”的教育奇迹。共建型教联体建立“中心校+教学点”网络。打破行政层级限制,中心校与教学点跨越行政区域界线,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十堰市郧阳区构建“1+N”云课堂体系,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使乡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率大大提升,真正实现“屏幕改变命运”。协作型教联体打造跨区域教研共同体。黄冈市教联体内教师年均参与联合教研达42学时,较改革前增长3倍,形成“红安经验”“蕲春模式”等十多项特色教研成果。
要素重组释放资源效能。推行师资“县管校聘”改革,全省教联体内教师交流比例不断提升。咸宁市某教联体实施“走教制+双师课堂”,音乐、美术课程覆盖率从62%跃升至95%,乡村学生首次在教室触摸到钢琴琴键。荆门市某教联体建立设施设备“共享日历”,实验室利用率从35%提升至82%,年节约设备购置经费120万元,破解了“设备沉睡”难题。
治理革新构筑教育新生态。武汉市江岸区创新“基础性考核+发展性评价”体系,将弱势学校进步幅度按150%系数纳入考核指标,激励强校带弱校。黄石市下陆区建立“教联体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双层治理架构,赋予教学单元课程开发、教师评价等多项自主权。依托省级教育云平台,全省实现“教师发展、质量监测、资源配置”三个一张图管理,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大大提升,推动教育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构建起科学高效的教育治理新生态。
以教育生态重构重塑县域发展新格局
当前教联体建设进入深水区,需警惕“简单合并”“资源平移”等问题,推动实现三个转变。
从资源补给转向制度供给。可以建立省级教联体建设标准体系,完善经费保障、编制管理、职称评定等配套政策。可借鉴宜昌市试点经验,建立教联体专项基金,按照“基础保障+绩效奖励”模式分配。探索“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县级主责”三级联动机制,将教联体建设纳入县域经济考核指标,形成制度变革的倒逼机制。
从技术赋能转向范式变革。构建“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区域数据中心+学校应用终端”数字化体系。襄阳市开发的教联体质量监测系统,已实现“课堂行为分析—作业智能批改—学情精准画像”全链条管理,使教学改进响应速度大幅提升。可以开发“基础+特色”多元评价模型,建立教联体专属质量监测标准,避免“城市标准丈量乡村教育”的错位评价。
从教育治理转向生态重构。孝感市某教联体成立家长委员会联合会,建立“家长督学”“家校共育课程”等12项制度,家长参与学校治理时长平均增加28小时。黄石市将教联体布局与工业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在黄金山开发区实现“教育配套—人才供给—产业升级”良性循环,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提升至63%。这种教育生态重构,正在重塑县域发展新格局。
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恩施州探索的“编制银行”机制,通过“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已盘活编制资源数百个。可在武汉都市圈推行“基本工资+教联体津贴”薪酬体系,对支教教师、骨干教师实行20%~30%的岗位津贴上浮,破解人才流动的“最后一公里”障碍。
创新要素流通机制。鄂州市搭建的“教育淘宝”平台,实现跨校课程交易1.2万课时,开创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先河。可建立省级教育资源交易平台,完善课程资源、教师服务等要素定价机制,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完善可持续发展保障。将教联体建设纳入市县党政履职考核,权重不低于教育考核总分的30%。建立教联体建设白皮书制度,定期发布发展指数报告。可设立省级教联体研究院,组建由教育学家、基层校长、技术专家构成的智库团队,为改革提供持续智力支持。
教联体改革的湖北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创新激活教育要素流动性,能够有效破解县域教育均衡难题。当改革从“物理结合”走向“化学融合”,不仅重塑着荆楚大地的教育版图,更通过制度创新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湖北样本”。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以荆楚智慧书写着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答卷。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征程上,湖北教联体实践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前行之路。
(作者分别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