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脉悠长读万山 2025年02月14日

□ 席星荃

开栏的话

秀美荆楚,人杰地灵。湖北,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与灿烂文化的土地,以其瑰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为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唱响湖北“五个一”文旅品牌,以文学的形式展现湖北之美,东湖副刊今起推出“作家笔下的荆山楚水”专栏,让我们跟随作家的笔触,漫步荆楚山水,感受湖北名胜风景的别样韵味。敬请关注。

襄阳万山,是一座真正的文化名山。

某日读东晋郭璞的《江赋》,在“感交甫之丧珮”句下,李善注引《韩诗内传》记载的神话:郑交甫使楚,至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珮。’二女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张衡《南都赋》也引用了这个典故:“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查一查,这个汉皋台不在别处,正是襄阳城西临汉水而特出的万山,汉皋是它的别称。

后来又陆续读到刘向的《交甫解佩》:“丽服微步,流盼生姿。交甫遇之,凭情言私。”曹植的《洛神赋》:“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阮籍《咏怀诗·汉川》:“二妃游汉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环珮,婉娈有芬芳”……此时我才知道,“汉皋解佩”神话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爱慕的典型符号。

万山并不高大,海拔不过150米,但地理位置特殊,它北抵汉江。孤峰临水,兀然有横空出世之姿。南边与柳子山相连,两山之间古代设有“柳子关”,拱卫着东边的襄阳城。自古以来就是关隘要塞,是城西最著名的古战场,当然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处。

它是真的风景名胜。郦道元《水经注》:“(万)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是杜预的字,晋代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来守襄阳,多次上书晋武帝陈述平吴之策,被时人称为“杜武库”,后来晋灭吴的战事即以杜预的战略构想为蓝本。杜预本人也在战争中担任西线总指挥,功勋卓著。在襄阳,他兴水利,浚河道,开漕运,办学校,一时之间,襄阳经济繁荣,人民乐业,受到百姓爱戴,被称为“杜父”。他虽为军事统帅,却身不跨马,射不穿札;暇日耽思经籍,手不停披,尤精于《左传》,被人称为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长历》等名著。所谓文治武功,集于一身。“每登山置酒,谓从事邹湛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哲登此者多矣!皆湮没无闻。’湛曰:‘公德冠四海,当与此山并传。’” 杜预说:“高山为谷,深谷为陵。焉知百年之后不为陵谷乎?”于是刻碑二幢记述己功,一沉岘山下汉水中,一沉万山潭。于是他得了一个“好后世名”的名声。这万山潭就在万山下。此外,山下还有建安七子之首王粲故居,孟浩然曾在潭边垂钓,苏轼父子曾登山赋诗而去……

但万山的名称和写法历来有多种。文献上多称它汉皋或汉皋台,但《晋书·刘弘传》《续汉志》注引《襄是耆旧传》、盛弘之《荆州记》注,都写作“方山”。《南史·张缅传》又写作“蔓山”。有时候又被写成“萬山”。而万山是它更常用常见的名称,例如《水经注》:“沔水又东,径万山北,山上有《邹恢碑》,鲁宗之所立也。”

凡此种种,真有点使人眼花缭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到底哪个正确呢?

“汉皋”好理解:汉水边的高地,是依地势而取名的。这里放下“汉皋(台)”不论,单说“万山”“方山”“蔓山”“萬山”,究竟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根据笔者的考察探究,定论是有的,那就是“万山”是最正确的。理由如下:早有古人论证“方山”是“万山”在传写过程中出现的讹误;“蔓山”是因为“蔓”与“万”同音或音近而误写;“萬山”是因为“萬”同“万”,但不是简写与繁写的问题,查1983年9月中华书局版《实用大字典》“万”字条:“同萬,见《广韵》。”这两个字古已有之,繁简同用。必须强调,虽然“萬”“万”通用,但使用习惯和对象有不同。在写到襄阳万山的时候,通常的或习惯性的写法是“万山”,这是从大量古典文献中得出的概率统计。从某种角度说,这正是万山历史文化蕴涵丰富性的标志。

对于万山得名的由来,也是历来说法不一,没有定论;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须要从万山的地理形态说起。

万山是荆山余脉由南向北延伸到襄阳段汉水南岸的一座小山峰,它是一座孤峰,它脱离背后的群山,向北拉出了一条低矮的山脊。秦巴古道即是从这个低矮的山脊穿过,形成关隘,名柳子关。山头过了柳子关,渐渐升高,然后陡然昂起,形成主峰,巍然屹立江渚之上,绝壁临江,奇峭挺拔。孟浩然曾坐在万山的磐石上钓鱼,有“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的佳句。注意,古代的汉水就是从万山下经过的,万山主峰没有北坡,而是分别向东北和西北逶迤而去,当中呈弧形,有点像中国移动公司的LOGO徽标,也像两条胳臂伸出去要搂抱那一湾江水。有人把这种山势描述为少女,说它像一个坐着的少女伸出两只手戏玩江水;又说它像一个仰卧的少女,头枕柳子山,脚蹬汉江水。为了给这个想象寻找证据,持此论者举了宋代大散文家曾巩的《万山》诗:“万山临汉皋,峰岭颇秀发”“缥缈出烟云,清明动毛发”,说诗中的“秀发”是比喻万山主峰的树林如少女的秀发一样,随风拂动。这样解读是望文生义,有违古诗词写作常识和语法。这里的“秀发”放在副词“颇”之后,不是名词,副词之后不能接名词,比如我们不能说“很桃花”“非常西瓜”,所以这里不能理解成“很少女”。“颇”修饰的“秀”是形容词;也修饰“发”——“发”在此处是显眼、突出的意思。这句诗是说万山的山峰看上去颇为秀丽突出。至于“毛发”这里指草木,《地理书》说:“山以草木为发。”俗有“不毛之地”即不长草木的地方。“清明动毛发” 是说到了清明节草木开始了生长的旺盛期。曾巩的诗根本没有把万山比作少女的意思。

那么,万山的山势形态像什么呢?我的回答是——一条虫子。什么虫子?我再次的回答是——蝎子。你看它,山体本身像蝎子的椭圆的身子,山顶像蝎子的头部,东北和西北伸出去的两条山岭像两只螯,而背后长长的山脊则是它的尾巴。于是,我们就知道了万山得名的由来了——这座山像一只蝎子,头朝汉水,尾朝柳子山,要饮水,要不,就是要跟河怪斗法呢。

我这是无稽之谈吗?不,我是有文字依据的。

《说文·禸部》对“万”的解释:“萬,虫也。从禸,象形。”什么虫?中华书局1983年9月出版的《实用大字典》说:“‘万’同‘萬’,见《广韵》。”而“萬”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呈蝎子形,上部是两个“钳子”,中间是蝎的身子,下部是蝎尾。金文也基本上是甲骨文的形体。“萬”字的本义就是蝎子。可是后来被假借为数词用,本义完全消失了。蝎子在古人看来是一种虫,毒虫。所以《说文》把“万”字解释为虫。也就是说,上古时期的人把蝎子叫作“萬”(万)。

这就揭开了万山最初命名的奥秘了:我们的祖先襄阳人见这座小山形状奇特,像一只生动的蝎子,于是以形取名,就叫它万山。

千百年来,学者们一直在探讨万山得名的原因,却囿于书本,不知道万山的山势形态,只能是望山兴叹了。而知道万山形态的平民百姓又不懂深奥的古文字“万”,万山的得名由来就成了难解之谜了。

简言之,万山,一座像蝎子的山。

但现在万山的山脊已经不是原貌,老一辈的襄阳人都知道,万山与南边柳子山相连的山脊以前比较高,坡相当陡;后来在山下兴建万山砖瓦厂,取土做坯,渐渐把山脊挖下去;后来为了修公路,又挖低了一层。现在蝎子尾巴的模样已经不太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