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实习生 李芷依
“你看,照片上最右边这一个,他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第二任总设计师,非常了不起。前几天,他去世了。”
“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做一名科学家,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2月9日,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第一展区一角,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子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跟孩子聊着。照片中的4人,从左至右分别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赵仁恺,总设计师彭士禄,副总设计师黄纬禄,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黄旭华。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大学造船系毕业、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成为其中一员。
那时起,研制核潜艇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在展区的展柜里,还摆放着黄旭华当年研制核潜艇时使用过的钢笔、手表、眼镜和收音机。
当时没人亲眼见过核潜艇,更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怎么研制?
用模型玩具做参考、用算盘计算核心数据、用磅秤称设备……用这些看上去并不“高大上”的办法,黄旭华和团队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让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1974年的八一建军节,舷号401,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的091型核潜艇正式入列。
在海军博物馆主馆外,一艘潜艇静静停靠在海边。这就是黄旭华和同事研发的“长征一号”核潜艇(舷号401)。
潜艇的水密门直径不到1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钻进舱内颇费了一番功夫。
“长征一号”核潜艇入列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各种技战术试验逐步展开。工作人员说,当年,黄旭华和团队就是在这里开展各种技战术试验。之后,“长征一号”核潜艇结束了在大洋中长达四十余载的游弋,成为游客争相参观的“热门景点”。
工作人员回忆,2018年初夏的一天,已经92岁高龄的黄旭华来到这里,探访当年的“老伙计”。
在博物馆检票口,黄旭华被官兵认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闻讯赶来,陪同他入艇。“因为年事已高,大家都劝黄老不要下艇,可他态度坚决,执意攀爬入艇。”该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整艘潜艇,黄旭华从头走到尾,边走边给大家讲述一些当年的故事。在指挥舱会议室,他在留言簿上写下:骑鲸蹈海,日游八万里,五洋捉鳖。
结束了“长征一号”核潜艇的参观后,来自广州的游客方先生对记者说:“他(黄旭华)90多岁还干劲十足,我们更没理由懈怠。我们要把黄老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