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2

武汉市第一医院破解群众就医堵点淤点难点 党建引领“江城最温暖医院”品牌创建 2025年01月16日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医生在“云端”接诊全国各地患者。

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镜技术日益精进,还开展了内镜逆行囊尾炎治疗等系列新技术。

武汉市第一医院拥有市属综合医院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2025年是我国“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收官之年。2023年,我国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要求医疗机构以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目标,以提升医疗服务全过程中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为举措,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力争用3年时间,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

早在2018年,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就提出创建“江城最温暖医院”党建品牌和医疗服务品牌,并将其纳入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历经三年创建与三年提升,2024年,该院品牌创建工作再升级:新增服务举措至200条;整理32项“负面清单”纠治顽疾;遴选首批50个示范岗,努力让“温暖”覆盖患者就医全流程。

“一个‘最’字,体现了对‘温暖’无止境的追求。”该院党委书记魏力表示,全院必须拿出与之相匹配的最大努力、最实举措,持续擦亮“江城最温暖医院”党建品牌和医疗服务品牌。

以党建“红心”点亮业务“匠心”  破解百万人次“超级门诊”就诊难

1月8日上午9时45分,李女士抵达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分诊台。前一天,她在手机上预约了当天10:00—10:15时段的专家号,到候诊区报到后仅等了15分钟,李女士见到初诊医生。

该院皮肤科始建于1927年,是华中地区知名的“老字号”,患者来自省内外。近20年来,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量逐年递增,高峰时期,年递增3—5万人次。2024年,门诊量已经接近140万人次。

曾经,庞大的就诊人群,挤在有限候诊区,环境嘈杂,“候诊几小时,看诊几分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上”,患者难免生怨。

如何减少等候,缓解候诊焦虑?民有所呼,党有所应。武汉市第一医院党委以党建促创新,于2018年率先在武汉市“试水”全预约精准分时诊疗。

试行第一天,皮肤科主任陈柳青感到,原来闹哄哄的候诊室,变得安静了:“看病像赶火车、赶飞机那样,踩点去。”

陈柳青介绍,分时预约号源均在网上,考虑到皮肤科一半患者来自武汉市外,为方便外地患者提前安排行程,医院提前一周放号。还会预留少量号源,以确保特殊患者能看上病,或供下级医院转诊。

随着互联网诊疗的兴起,该院党委考虑:一样的就医体验,能否移植到线上?互联网诊疗大多是图文咨询,这类咨询通常需要医生在闲暇时回复,所以回复慢,病人等候短则一两小时,长则一天。武汉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创新推出“视频+图文”的形式,派出医生、专家甚至专病团队坐诊互联网诊室,疾病稳定期用药调整、治疗前的评估、术后随访,都可以在线上完成。

互联网诊疗开设至今,皮肤科日均接诊达500人次,患者遍及省内外,甚至国外。谈及新型的就医模式,陈柳青直呼:“太方便了,有人大年初一,宅在家就看了个病。没有舟车劳顿,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要对得起患者的信任,让患者来了就能解决问题。”陈柳青说,近年来,皮肤科以党建“红心”点亮业务“匠心”,不断满足就医需求,去年在我省率先设立“皮肤罕见病门诊”和全省首个皮肤过敏中心。眼下,该科诊断、病理、影像、药物和手术及中医治疗诊疗手段齐全,患者“一站式”解决各类问题。

如今,武汉市第一医院正在按照“8254”战略建设国内顶尖水平的皮肤病“院中院”,8大疾病中心涵盖感染和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病、痤疮和色素疾病、毛发和指甲疾病、皮肤肿瘤、疤痕和创面、罕见病等;聚焦精准检验+病理影像两大检验手段,搭建外科治疗、物理治疗、中医外治、激光和抗衰5个诊疗平台以及建设皮肤感染和免疫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4个创新平台。

“我们希望学科能跨越式发展,打造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皮肤病疑难危重症救治中心,不仅给患者更踏实的医疗服务,更为危重症患者托底。”陈柳青说。

“最温暖示范岗”融入就医全流程  舒适化诊疗每年惠及患者5万人次

一位年仅35岁的患者在体检中发现胃部异常,被认为是糜烂。但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火眼金睛”判断,此为胃癌早期病灶。经内镜下胃体早癌黏膜下剥离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一周即出院,两周就恢复正常饮食。五年随诊中,患者恢复良好,已实现了临床治愈。

内镜下胃癌的早筛早诊早治是该院创建“江城最温暖医院”的缩影之一。国家卫健委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胃癌新发35.87万例,死亡26.04万例。胃癌预后较差,近年来我国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发现一例早癌,就是拯救一条生命,挽救一个家庭”,该科副主任杨林介绍,作为该院首批50个创建“江城最温暖医院示范岗”之一,消化内科党员业务骨干勇担当、善作为,先后前往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上海长海医院学习内镜技术。多年来,消化内镜技术日益精进的同时,还开展超声引导下胃底曲张静脉弹簧圈植入术、小肠镜下小肠病变切除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等系列新技术,“‘胃’你健康,‘镜’我所能”也成为每个医护心系病患的坚定信念。

坚持党建引领,贯彻落实国家健康战略,医院持续释放着高质量发展动能。内科第二党总支书记、消化内科主任时昭红介绍,作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该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脾胃外治中心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形成较为系统的诊治体系。当前,熟练运用针刺、灸法、火罐、药物罐、穴位敷贴、刮痧、脐疗等20余种中医外治法防治功能性胃肠为主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

预约时段精准到1小时,每个患者都有专用床单,治疗室温度恒定在22至24℃,避免患者着凉,还贴心准备了薄被,异地患者和老人可以优先就诊,点滴暖心之举在该科护士长张江春看来正是党建融入医疗全流程的必要之举,“给患者提供更方便、更舒心、更安全的医疗健康服务”。

不仅在消化领域,武汉市第一医院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部分肿瘤治疗中,介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该院医务处处长陈沛表示,过去三年,该院介入治疗量增长近一倍,年均为近5万患者免除动刀之苦,带来了更加温暖、舒适的就医体验。

专家带头“患”位思考坚守初心

八成患者受益“微痛”手术

日前,一位前列腺癌患者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术后二周拔除导尿管后即恢复了自主控尿,相较于以前术后两三个月才能恢复的自主控尿,时间上大大缩短,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如此快速的康复,得益于此项手术有了得力帮手——手术机器人,这也是武汉市属综合医院首台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是该院党建与业务的同频共振,深度融合的成果。

“外科治疗经历了早期保命、保器官的阶段,如今已追求保功能,所有疾病的治疗,其核心都是围绕生活质量进行。”该院泌尿外科主任袁敬东介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比人手灵活,手术更微创、吻合更精准,对患者的生理结构和神经功能保护得更好,术后生活质量更高。

2022年5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上岗”。彼时,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该院尚属新技术,如何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该科15名党员业务骨干迎难而上,带头钻研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手术操作。如今,泌尿外科已用其完成了前列腺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输尿管狭窄舌黏膜修补术等各类手术超300台次,全院完成近400台次,该院在智能、精准、超微创外科领域又前进了一步。

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前列腺增生患者也日渐增多,高龄老人因心肺功能欠佳,手术难以耐受,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减轻患者病痛,是“医”路前行中不变的初心。该科引进激光治疗代替原来的电切,止血效果好、对周围组织损伤小,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患者可耐受手术的年龄。一位98岁的老人,在术后三天就拔除尿管回家。

袁敬东和同事常在自媒体上看病人的就诊感受,以此不断改进服务。“技术是基础,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是最温暖贴心的医疗服务。”袁敬东说。

该院医务处处长陈沛介绍,智能、精准、超微创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该院连续三年微创手术占比超80%,尽可能让患者获益最大化。